觸山的意思、觸山的詳細解釋
觸山的解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争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後以“觸山”喻力大無窮。 南朝 梁 劉孝标 《辨命論》:“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魯莊公 曰:‘ 鮑叔牙 挾忿而來,加以 宋 助, 南宮長萬 有觸山舉鼎之力,吾國無其對手,兩軍并峙,互為犄角,何以禦之?’”
詞語分解
- 觸的解釋 觸 (觸) ù 抵、頂:抵觸。“羝羊觸藩,赢其角”。 碰,撞:觸礁。觸電。觸動。觸摸。觸發。觸犯。觸怒。 遇着:接觸。觸覺(?)。觸目驚心。觸角(僶 )。觸景生情。觸類旁通。 因某種刺激而引起感情變化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觸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典故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典故來源與原始意義
該成語源自《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神話故事:共工與颛顼争奪帝位失敗後,憤怒撞擊不周山,導緻“天柱折,地維絕”,改變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迹()。原意比喻力量巨大到足以撼動山河,如南朝劉孝标《辨命論》中“觸山之力無以抗”,即強調其超越常理的巨力。
二、現代引申含義
隨着語言演變,現多用于以下兩種語境:
- 達到極限:形容事物發展到頂點或行動觸及能力邊界,例如:“這項技術已觸山,需尋求突破。”
- 遭遇難題:指遇到難以克服的困境,如:“談判觸山,雙方僵持不下。”
三、使用注意
在古籍文獻中,“觸山”多保留原始含義;現代語境下則更強調“極限”或“困境”的引申義。兩種解釋均與共工撞山的“不可抗之力”及“引發劇變”的典故内核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山(chù shān)這個詞是指靠近、接觸山體的意思。它由部首手(扌)和山組成,共有8畫。
《觸山》一詞最早源于古代文獻《列子·湯問》。《觸山》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觸山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是由部首觸(角)和山組成,共有12畫。
以下是一個使用《觸山》的例句:
他站在村莊邊的小山上,感受着觸山的溫度和它給人帶來的震撼。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觸及、觸碰、觸動等。
與觸山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接近、貼近、靠近等。
相反的詞彙包括:遠離、疏遠、脫離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