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急遞的意思、急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急遞的解釋

(1).古時的快速驿遞。用于傳送緊急文書。《新唐書·李绛傳》:“樞密使 劉光琦 議遣中人持赦令賜諸道,以裒饋餉, 絳 請付度支鹽鐵急遞以遣,息取求之弊。”《資治通鑒·後唐潞王清泰元年》:“ 安遠 節度使 符彥超 奴 王希全 、 任賀兒 ……夜叩門稱有急遞, 彥超 出至聽事,二奴殺之。” 胡三省 注:“軍期緊急,文書入遞不容稽違晷刻者,謂之急遞。遞,郵傳也。”亦稱“ 急腳遞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裡,唯軍興則用之。 熙寧 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

(2).指急速傳遞文書的人。《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 義問 離 鎮江 三十裡,至 下蜀鎮 ,有急遞雲:‘官軍敗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急遞是中國古代郵驿制度中專指快速傳遞官方文書或軍事情報的特設通信方式。作為專業術語,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記載,元代形成以"急遞鋪"為核心的全國性快郵體系。《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快速傳送緊急公文"的專用郵傳機制,具有明确的法律規範和運作标準。

從曆史沿革考察,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急腳遞"系統,該制度規定日行四百裡,配備專用鈴铛标識,沿途驿站必須優先保障其通行。至元代,《元史·兵志》載有全國設立超過萬處急遞鋪,形成覆蓋全國的通信網絡,每鋪間距約十裡,配備專職鋪兵晝夜輪值,重要文書加蓋"急速"印鑒,實現晝夜兼程的公文傳遞。

從運作特征分析,急遞系統具有三個核心要素:一是專用憑證制度,使用特制封裝匣和排單登記;二是優先通行權,持憑證者可征用民間車馬;三是連帶責任制,《大明會典》規定延誤急遞文書将受笞刑至徒刑的處罰。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價該系統"雖萬裡外,信息旦夕可達",體現了古代中國郵驿制度的高度效率。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急遞"一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其核心語義已擴展為特指具有時效要求的快速傳遞行為。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當代日常語境中較少使用,主要保留在特定專業領域的曆史研究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急遞”是古代中國用于快速傳遞緊急文書的驿遞系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急遞指古代快速傳遞緊急文書的官方通道。既表示傳送緊急文書的驿遞系統,也指執行傳遞任務的差役或使者,如《續資治通鑒》中提到的“急遞雲:‘官軍敗退’”。

  2. 詞義分解

    • 急:強調時間緊迫性,多用于軍事、政令等緊急事務;
    • 遞:指接力傳遞,通過驿站換馬、換人的方式實現晝夜兼程。
  3. 曆史背景
    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唐代開始制度化,如《新唐書》記載唐憲宗時期用急遞傳送赦令。宋代進一步發展,形成“急腳遞”制度,日行可達400裡,用于傳遞軍情或重要政令。

  4. 與其他驿遞的區别
    普通驿遞為日常通信,而急遞具有優先通行權,驿站需優先提供換馬和補給。後唐時期甚至出現僞造急遞文書刺殺節度使的事件(《資治通鑒》潞王清泰元年條),側面反映其特權性。

别人正在浏覽...

胞絡飽目邊岸避命慘爾車前子沖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貸放單乏丹鸾鼎社蹲鸱跗鄂孚惬脯田凫鴈改轅構造心理學槥車惠及江川見譏監燭介賓井遂機械唯物主義決滞榘範課覈拉套子骊峯陵園妾隸業龍鄉輪邊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辟纑破家喪産裒索牽絓芊瞑旗火棄瓢铨曆日彩聖知雙桂聯芳梳妝樓死賬宿生踏鬥僮牧推脫問政武生員鄉老兒顯盛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