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旋運轉的星。 唐 李賀 《天上謠》:“天河夜轉漂迴星,銀浦流雲學水聲。” 王琦 彙解:“天河與星皆隨天運轉,處其下者觀之,覺星之迴似天河漂之而迴者然。”
(2).星體運行一周,回歸原處。表示年歲更始。語本《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将幾終,歲且更始。” 鄭玄 注:“言日月星辰運行,于此月皆周匝於故處也。” 南朝 梁 劉孝标 《答郭峙書》:“變燧迴星,亦雲勞止。”
“回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回旋運轉的星
指天體(如星辰)在夜空中旋轉或循環運行的動态景象。例如唐代李賀《天上謠》中的“天河夜轉漂迴星”,描繪了天河與星辰共同流轉的畫面,體現古人觀察星象的浪漫想象。
星體回歸原位,象征年歲更替
源自《禮記·月令》,描述季冬之月時,日月星辰運行一周後回歸原處,标志一年終結與新歲開始。鄭玄注解進一步說明:“星回于天”即星辰完成周期性運轉,周而複始,成為古代曆法和歲時更始的重要依據。
古典文獻依據
《禮記·月令》記載:“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将幾終,歲且更始。” 此處“星回”既指星辰運行軌迹的循環,也暗含時間循環的哲學觀念。
文學化表達
南朝梁劉孝标在《答郭峙書》中寫道“變燧回星,亦雲勞止”,以星辰流轉喻指時光流逝與人事變遷。
“回星”既是對天體運行現象的具體描述,也承載了古人通過天文觀測理解時間更疊的文化内涵。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中自然現象與人文象征的緊密結合。
回星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星星的軌迹循環運動或移動的方向。
回星的部首是星(⻩),拆分後可以得到左右部分:⺆(土)和⻏(日)。
回星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回星一詞來源于簡化漢字,是“回”和“星”的組合。在繁體中,回星的寫法為「回星」。
在古代,回星的寫法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寫作「⿱今比」。其中,⿱代表上下結構,上部為比(比的本義為比較),下部為今(意為個,人的意思)。
1. 夜晚,我仰望着天空,看着回星一顆一顆閃爍。
2. 他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案,像回星一樣流轉往複。
回旋、回轉、回歸、星空、星辰
近義詞:星光、星鬥、星際
反義詞:不動、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