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録科的意思、録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録科的解释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明 陈子龙 《直纠大贪疏》:“童生之入学及诸生之补廪録科,皆有定价。”《儒林外史》第七回:“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其歷考上中等者咨送院试,考取后名曰艺生,俟大比之年咨送京都大学堂録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録科(lù kē)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预备性资格考试,特指由各省学政主持、针对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选拔考试。通过録科者方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省级科举考试)。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1. 词义解析

    • 録:指记录、选拔,引申为对合格者的登记造册。
    • 科:即科举考试科目。

      合称意为"选拔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考生",是科举体系中的准入门槛考试。

  2. 制度功能

    録科由各省学政(主管教育的官员)定期主持,旨在筛选学识达标的生员。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策论为主,通过者被列入名册("録"),取得乡试资格。未通过者需等待下届考试,或通过"録遗""大收"等补充考试争取机会。

    来源: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中华书局,1958年)

  3. 历史意义

    作为科举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前置环节,録科体现了清代对考生资格的严格分层审核制度。它既保障了乡试的选拔质量,也强化了地方官学(府州县学)的教育职能,是维系科举公平性与权威性的重要环节。

    来源: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 文献佐证

    《清史稿·选举志》明确记载:"生员应试乡试,必先由学政録科。"印证其作为乡试必经程序的法定地位。

    来源: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録科”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选拔制度,主要用于确定部分考生参加乡试的资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作用
    録科是清代科举的补充考试,由学政(省级教育主管)主持。其核心目的是筛选未通过常规科考但符合特定条件的考生,授予他们参加乡试的资格。

  2. 适用对象

    • 常规科考中未达标者:科考成绩三等的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以外的考生。
    • 特殊身份考生:包括监生(国子监学生)、荫生(因父辈功勋获资格者)、官生(官员子弟)、贡生(地方推荐入国子监者)等未列入学宫名册的人员。
  3. 考试目的
    通过録科考试者可直接参加乡试(省级科举考试),是衔接地方考试与省级考试的重要环节。

  4. 历史文献记载
    该制度在清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儒林外史》第七回提到“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考试上》也提及“録科”作为选拔流程之一。

注:部分网页(如)存在拼音标注错误(误作“jué kē”),实际读音应为“lù kē”。

别人正在浏览...

暗蚀百五日北鄙丙穴拨墨擘指不随溜儿蟾钩朝祥瘛瘲冲发牀头人赐国淡饭黄齑典正地台断片端严兑换券法道放汤凤盖凤皇于蜚耕耤酣乐嗨子戏和尚稻回响焦辣辣忌禁禁欲桕油库缎撂跤丽彩龙动漏洞镂玉裁冰美猴王门阁弄虚作假泮合浅情谦题秋原气炎炎任持身势学时才受审孀闺探侦桃李天真烂熳同捷外帘官详敏謏说霄渊膝脖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