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魯 地出産的一種白色生絹。以薄細著稱。《淮南子·說山訓》:“矢之於十步貫兕甲,於三百步不能入 魯 縞。” 劉文典 集解:“《史記·韓長孺傳》注引《漢書音義》曰:‘縞, 曲阜 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故以喻之。’” 唐 韓翃 《魯中送從事歸荥陽》詩:“輕橐歸時 魯 縞薄,寒衣縫處 鄭 綿多。”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一炬可攻連營,強弩不穿 魯 縞,優劣可得而論矣。”
“魯缟”是古代魯地(今山東曲阜一帶)出産的一種白色生絹,以質地薄細而聞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魯缟是一種未經染色的輕薄絲織品,屬于生絹的一種,産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地區。其特點在于“薄細”,《淮南子》曾用“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形容其輕薄(出自《資治通鑒》引例)。
曆史與用途
古代魯國因紡織技術高超,魯缟成為代表性絲織品,常用于制作衣物。例如唐代韓翃詩句“輕橐歸時魯缟薄,寒衣縫處鄭綿多”,說明其常與鄭地出産的絲綿搭配使用。
文化意象
魯缟常與“齊纨”(齊國細絹)并稱,如“齊纨魯缟車班班”,兩者合指名貴絲織品,象征古代山東地區發達的紡織業。
相關典故
《淮南子·說山訓》記載:“矢之于十步貫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魯缟”,比喻事物因距離或條件變化而失去效力,成為成語“強弩之末”的出處。
《魯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魯指的是一種地域特指,缟指的是一種絲織品。合起來解釋就是指産自魯國(今山東)的一種高質量的絲織品。
《魯缟》的拆分部首是兩個部首,分别是“魚”和“纟”,魚部表示與魚有關,纟部表示與紡織品有關。總共的筆畫數為16畫。
魯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其統治地區位于今山東省一帶。早在先秦時期,魯國就以盛産優質的絲織品而著名。而絲織品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産自魯國的高質量絲織品,被稱為《魯缟》。
《魯缟》的繁體字為「魯縞」。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魯”字在古代寫作“魯”,“缟”字在古代寫作“縞”。
1. 君王宴會上,貴婦們都穿着魯缟,美麗動人。
2. 魯缟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奢侈品,隻有富人才能夠擁有。
組詞:魯缟袍、魯缟衫、魯缟綢、魯缟絲、魯缟文化。
近義詞:山東緞、魯綢、魯紗。
反義詞:雅缟(指高級細膩的絲織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