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魯缟的意思、魯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魯缟的解釋

古代 魯 地出産的一種白色生絹。以薄細著稱。《淮南子·說山訓》:“矢之於十步貫兕甲,於三百步不能入 魯 縞。” 劉文典 集解:“《史記·韓長孺傳》注引《漢書音義》曰:‘縞, 曲阜 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故以喻之。’” 唐 韓翃 《魯中送從事歸荥陽》詩:“輕橐歸時 魯 縞薄,寒衣縫處 鄭 綿多。”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一炬可攻連營,強弩不穿 魯 縞,優劣可得而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魯缟是漢語詞彙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魯缟指古代魯國(今山東地區)出産的一種白色細絹,質地輕薄細密。《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魯地出産的一種白色生絹”,強調其地域屬性和材質特性。《辭海》補充說明其為“極薄的絲織品”,常用于形容物品之輕或工藝之精。

  2. 曆史背景與文學引用

    魯缟因魯國發達的紡織業而聞名,春秋戰國時期為貢品級織物。杜甫《憶昔》詩中“齊纨魯缟車班班”即以“魯缟”與“齊纨”并稱,反映其在當時社會的高價值地位。班固《漢書·地理志》亦記載“魯地……其俗彌侈,織作冰纨绮繡純麗之物”,佐證其工藝水平。

  3. 工藝特點與成語關聯

    魯缟以輕薄著稱,故有“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的典故(語出《史記·韓安國列傳》),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衰竭後連極薄之物亦無法穿透。其制作需精選蠶絲并控制經緯密度,代表中國古代絲織技術的巅峰成就。


引用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杜甫《憶昔二首》,中華書局《杜詩詳注》
  4.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魯缟”是古代魯地(今山東曲阜一帶)出産的一種白色生絹,以質地薄細而聞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魯缟是一種未經染色的輕薄絲織品,屬于生絹的一種,産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地區。其特點在于“薄細”,《淮南子》曾用“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形容其輕薄(出自《資治通鑒》引例)。

  2. 曆史與用途
    古代魯國因紡織技術高超,魯缟成為代表性絲織品,常用于制作衣物。例如唐代韓翃詩句“輕橐歸時魯缟薄,寒衣縫處鄭綿多”,說明其常與鄭地出産的絲綿搭配使用。

  3. 文化意象
    魯缟常與“齊纨”(齊國細絹)并稱,如“齊纨魯缟車班班”,兩者合指名貴絲織品,象征古代山東地區發達的紡織業。

  4. 相關典故
    《淮南子·說山訓》記載:“矢之于十步貫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魯缟”,比喻事物因距離或條件變化而失去效力,成為成語“強弩之末”的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薄片逼突不陰不陽蟬吟傳見搭扶打磨得不電笑風樯攻鬥龜繇橫轶懷玉皇經虎觀惠來慧巧建繕狡妒禁罰祭養決配峻逼鈞吹刻碎酷裂勞動力掠奪論義緑車邁開密修南箕捧角锵如骐骥困鹽車騎羊執穗祈雨雀書鵲台沙棠船審議受命不受辭衰孄雙飛水羞蒜韲泰和太乙爐貪忍貪茸條指外闾文告問膳文祖吾山鹹草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