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條指摘。《新唐書·牛僧孺傳》:“ 元和 初,以賢良方正對策,與 李宗閔 、 皇甫湜 俱第一,條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相。”
“條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zhǐ(注音:ㄊㄧㄠˊ ㄓˇ),其核心含義是逐條指摘,即對問題或觀點進行分條列舉并逐一批評、指出錯誤。
詞義解析
“條”指分條列舉,“指”為指摘、批評。合起來表示對事物逐條分析并指出問題,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中。例如《新唐書·牛僧孺傳》記載,牛僧孺在科舉對策中“條指失政”,直言不諱地批評時政弊端,甚至不避諱宰相的權威。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政策、言論等的系統性批評,強調邏輯性和條理性。現代使用較少,更常見于古文研究或學術讨論中。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提到“條”的本義為“細長枝”或“條形物”,但此義項與“條指”一詞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等曆史文獻來源。
《條指》是一個四聲詞,意為指示、提示。它源自于漢語中的詞彙。
《條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扌”,其中“⺥”是獨體部首,讀音是“元”;“扌”是手部首,讀音是“手”。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條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一部古代的詞典。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條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區别。以《條指》為例,它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如将“⺥”寫作“串”或“列”,而将“扌”寫作“扌”或“手”。不過,它的基本含義并未改變。
以下是《條指》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在信中給了我一些條指,幫助我完成了這個項目。
2. 這本書的開頭有一段簡短的條指,告訴讀者要點。
以下是與《條指》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條款、指南、條理、指引
近義詞:提示、引導、批示
反義詞:誤導、偏離、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