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平。 漢 揚雄 《法言·孝至》:“或問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問》:“其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風俗,清刑罰,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條陳之。朕将親覽。”參見“ 太和 ”。
(2).天地間沖和之氣。 明 徐渭 《梅賦》:“先則渾淪龐篤,含泰和而獨飽,酸則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參見“ 太和 ”。
(3).和睦。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告6*全6*國文》:“其至少數抱猜忌之見,騰離間之口者,皆将為泰和所同化,而無復纖翳之留。”參見“ 太和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泰和漢語 快速查詢。
“泰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社會處于和平、安定的狀态,無戰亂紛争。例如,漢代揚雄在《法言·孝至》中提到“泰和”時,以唐虞、成周時期為典範。宋代光宗在《策問》中也強調通過“清刑罰”等政策實現“泰和之效”。
指宇宙中和諧、平衡的自然氣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這一概念常與道家思想中的“太和”相關聯,強調陰陽協調、萬物共生。
形容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無矛盾沖突。例如,近代史資料中曾用“泰和”形容化解猜忌、實現團結的狀态。
綜合太平、和睦等含義,指一種持久穩定的和諧狀态,既涵蓋社會秩序,也包含自然與人文的平衡。
示例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名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權威典籍或地方志。
《泰和》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狀态。
《泰和》的部首是水(氵)和禾,分别放在左邊和右邊。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泰和》一詞的源于儒家經典《尚書·大禹谟》中的記載。繁體字“泰和”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泰和》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泰難”,其中的“難”是一個古代的字形。
1. 社會泰和是每個國家的發展目标之一。
2. 他們夫妻之間一直保持着泰和的家庭關系。
- 泰國:指東南亞國家泰國。
- 和盛:指事物繁榮、興旺的狀态。
- 泰平:指國家或社會處于和平穩定的狀态。
- 和諧:指人與人、事物之間相處融洽,沒有矛盾和沖突。
- 和睦:指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友好相處。
- 紛争:指人與人之間的争執、矛盾和沖突。
- 不和: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不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