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闾的意思、外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闾的解釋

指裡巷的大門。 晉 幹寶 《晉紀總論》:“ 太康 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闾是古代漢語中的建築類名詞,指裡門(古代居民區入口)之外的另一道門,屬于城邑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點:

  1. 本義:裡門外的第二道門

    古代城邑中,“闾”是居民裡坊的内門,“外闾”則位于裡門之外,作為裡坊與外界的第二道屏障。此結構見于《周禮·地官·遺人》記載:“凡國野之道……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 鄭玄注引鄭司農雲:“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積,謂委積。” 其中“裡”的邊界由闾門界定,而“外闾”即闾門外的延伸防禦設施。

  2. 引申義:外部屏障或邊界

    在軍事與地理語境中,“外闾”可泛指城邑的外圍關口或防禦工事。如《管子·度地》描述城池布局:“内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闾。” 此處“土闾”即外闾的變體,指郭牆外的土築屏障,用于阻隔洪水與敵軍。後世文獻如《漢書·晁錯傳》亦以“外闾”借喻邊疆關塞。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外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外闾(拼音:wài lǘ)指裡巷的大門,即古代聚居區入口處的門。該詞由“外”(外部)和“闾”(裡巷的門)組合而成,強調空間位置上的“外部入口”。

詳細解析

  1. 構詞分析:

    • 外:與“内”相對,表示外部、外圍。
    • 闾:原指古代裡巷的門(如“倚闾而望”),後引申為聚居區(如“闾裡”)。古代以二十五戶為一闾()。
  2. 文獻用例: 晉代幹寶《晉紀總論》中提到:“外闾不閉”,描述社會安定、夜不閉戶的景象()。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裡巷結構或社會狀态,如“外闾不閉”形容治安良好()。

相關擴展

“外闾”是一個具象的地理空間概念,特指古代裡巷的外部門戶,常見于曆史文獻中。需注意與“闾左”(貧民聚居區)等類似詞彙區分()。若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5、11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谙曉抱神背負不厭其煩殘民以逞測管搗騰狄道地隣帝胄斷紅廢銅爛鐵鳳掖鳳隻鸾孤紛撓撫拍戈戟閣皂公格龜王歸注龜足漢臯洪毅遑論胡茬谏正膠溺警懼極眼急早攫為己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袴襪樂籍亮節燫熪吏科俚民遴集鹿埵濾鍋滿月鞯冒越某子起離七輪風情見秋芸睡蛇順序肅唱歎吒滔滔不竭停辦同盤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馬席小才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