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供奉以表親養之恩。 明 袁宗道 《賀陽曲金令君父母榮封序》:“或曰 金翁 及孺人天性慈悲,食常蔬素,即為祭養。”《明史·廣西土司傳二·田州》:“﹝ 岑猛 ﹞令祖母 岑氏 奏乞於 廣西 極邊率部下立功,以便祭養。”
“祭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通過祭祀供奉的方式,表達對祖先或神靈的感恩與敬意,強調對親養之恩的回報。該詞由“祭”(祭祀)和“養”(奉養)組合而成,融合了祭祀儀式與奉養親恩的雙重意義。
字義構成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傳統祭祀活動,常見于表達對祖先的追思或對神靈的敬奉,體現文化傳承與家族倫理。例如明代文獻中記載,官員為盡孝道而請求回鄉以便“祭養”父母。
文獻例證
《明史·廣西土司傳》提到岑猛為盡孝道,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親人的奉養之恩。
“祭養”是兼具宗教儀式與倫理關懷的詞彙,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祖先與親恩的重視。
祭養(jì yǎ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祭字的部首是示,總共有7畫;養字的部首是亻,總共有4畫。
祭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祭"意為向神靈或祖先獻上供品、酬神或祖先的恩德;"養"意為培養、照顧和供養。因此,祭養可以指向神靈或祖先獻上的供品和恭敬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祭字不會有變化,養字會變為養。
在古時候,祭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古代的祭字寫作"㽿",與現代的"祭"字有略微差别。養字的古代寫法為"癹"。
他每年都會祭養他的祖先。
祭拜、祭祀、祭奠、祭獻
祭祀、祭奠、祭拜
忽視、忽略、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