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養的意思、祭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養的解釋

祭祀供奉以表親養之恩。 明 袁宗道 《賀陽曲金令君父母榮封序》:“或曰 金翁 及孺人天性慈悲,食常蔬素,即為祭養。”《明史·廣西土司傳二·田州》:“﹝ 岑猛 ﹞令祖母 岑氏 奏乞於 廣西 極邊率部下立功,以便祭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養”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祭”和“養”兩個核心字組成,其含義融合了祭祀與奉養的雙重意義。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詳細意思如下:

  1. 詞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祭 (jì): 指祭祀,即置備供品向神靈、祖先或逝者舉行儀式,表達敬意、祈求保佑或進行悼念的活動。這是對超自然力量或已故先人的一種精神層面的敬奉行為。
    • 養 (yǎng): 指奉養、贍養,即提供生活所需,照料、服侍生者(尤其是父母、長輩),使其生活無憂,安享晚年。這是對在世尊長的一種物質與生活層面的實際照料行為。
    • 祭養 (jì yǎng): 因此,“祭養”合起來意指既祭祀(逝去的祖先)又奉養(在世的尊長)。它強調的是對家族中不同代際成員(已逝與在世)所應盡的雙重責任和義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慎終追遠、孝敬尊長的倫理觀念。
  2. 完整釋義: “祭養”指生時奉養父母(或尊長),死後祭祀祖先(或逝者)。它涵蓋了從生到死的整個孝道實踐過程,是儒家孝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詞不僅指具體的行動(供養與祭祀),也蘊含了貫穿一個人一生的孝道精神和家族責任。

  3. 文化内涵與引申: “祭養”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孝道”:

    • “生,事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依據禮制盡心奉養,使其衣食無憂,精神愉悅。
    •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制妥善安葬,并按時進行莊重的祭祀,表達追思與敬意。
    • 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将生者的奉養與對逝者的祭祀緊密聯繫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孝道體系。“祭養”一詞正是對這種完整孝道實踐的概括。

引用參考來源:

“祭養”是一個承載着深厚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詞語,它精确地概括了傳統孝道的兩大核心實踐——在生時的盡心奉養與去世後的虔誠祭祀。理解這個詞,不僅需要掌握其字面意思(祭祀與奉養),更需要領會其背後所蘊含的慎終追遠、孝敬尊長的倫理精神和家族延續的文化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祭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祭祀供奉的方式,表達對祖先或神靈的感恩與敬意,強調對親養之恩的回報。該詞由“祭”(祭祀)和“養”(奉養)組合而成,融合了祭祀儀式與奉養親恩的雙重意義。

  2. 字義構成

    • 祭:包含追悼死者、供奉鬼神或祖先的含義,如“祭祖”“祭天”。
    • 養:指供給生活所需,如“贍養”“奉養”。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傳統祭祀活動,常見于表達對祖先的追思或對神靈的敬奉,體現文化傳承與家族倫理。例如明代文獻中記載,官員為盡孝道而請求回鄉以便“祭養”父母。

  4. 文獻例證
    《明史·廣西土司傳》提到岑猛為盡孝道,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親人的奉養之恩。

“祭養”是兼具宗教儀式與倫理關懷的詞彙,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祖先與親恩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受敵報稅悲商表相才藝城阃充溢促駕大期斷無非決定論剛樸幹說搞花樣共轭複數光心賀家湖緘閉迥句捐花樣袴包腦萊蕪甑蘭莸勞動二重性老鼋禮官陵堂霖霖利吻漏脯曼嘯蜜荔枝木楔奈緣泥淪歐陽修抛石破愁破敵千步香挈臯秋蛩山水蜃車省曠盛氣臨人虱官失水市無二價數獨宿煙特殊教育天靈枉辔學步未極維垣無精嗒彩汙罇抔飲狹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