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久旱而求神降雨。古稱雩祀。《晉書·禮志上》:“ 武帝 鹹寧 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獲澍雨。”《太平廣記》卷三四二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趙叔牙》:“通狀祈雨,期三日雨足。” 清 厲鹗 《東城雜記》卷上:“ 信州 懷玉山 有畫羅漢,郡中每迎請祈雨。”
“祈雨”是中國古代一種祈求降雨的儀式或活動,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祈雨”即通過祈禱、祭祀等方式向神明或自然力量祈求降雨,以緩解幹旱、保障農業收成。該詞由“祈”(祈求)和“雨”組成,字面意為“祈求雨水”。
起源與發展
祈雨活動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據記載,商湯曾因大旱七年親自在桑林祈雨,甚至以自身為祭品,最終感動上蒼降雨(《呂氏春秋》等文獻記載)。西漢時期,祈雨已成為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并逐漸形成官方與民間并行的儀式。
儀式形式
農業社會的需求
祈雨反映了古代農耕文明對自然氣候的依賴。幹旱被視為“天罰”,人們通過儀式表達對風調雨順的渴望,也暗含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哲學與宗教内涵
在“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影響下,祈雨被賦予溝通人神的象征意義。道教更将其視為“道以術顯”的實踐,通過法術彰顯信仰力量。
如今,“祈雨”一詞常被引申為對困境中尋求幫助或轉機的比喻,例如“企業祈雨般等待政策支持”。其原始儀式雖已式微,但仍作為文化遺産存在于部分地區的民俗活動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太平廣記》等文獻記載。
祈雨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示”和“禾”兩個部首組成。示(礻)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祭祀的意思;禾(⺾)則是古代農作物的總稱,代表莊稼、農田等含義。
祈雨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祈求雨水的儀式。在古代農業社會中,雨水對莊稼的生長至關重要,如果遭遇幹旱,農作物就會死亡,給農民帶來災難。因此,人們會舉行祈雨儀式,希望能夠得到來自自然界的雨水。
祈雨的繁體寫法為「祈雨」,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祈的舊字形常用作「㬌」,表示祈求;而雨的舊字形是「渝」,形狀頗似現代的「雨」。
以下是祈雨的使用例句:
1. 農民們急需雨水,開始舉行一場盛大的祈雨儀式。
2. 這場幹旱給人們敲響了祈雨的警鐘。
3. 文化節的第二天,天空開始下起了瓢潑大雨,仿佛是對人們祈雨的回應。
與祈雨相關的組詞有:祈禱、祈福、祈求等。
祈雨的近義詞包括:禱雨、祈願等。
祈雨的反義詞是無心插柳,意為不經意間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與祈雨截然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