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鲁 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以薄细著称。《淮南子·说山训》:“矢之於十步贯兕甲,於三百步不能入 鲁 縞。” 刘文典 集解:“《史记·韩长孺传》注引《汉书音义》曰:‘縞, 曲阜 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故以喻之。’” 唐 韩翃 《鲁中送从事归荥阳》诗:“轻橐归时 鲁 縞薄,寒衣缝处 郑 绵多。”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一炬可攻连营,强弩不穿 鲁 縞,优劣可得而论矣。”
鲁缟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鲁缟指古代鲁国(今山东地区)出产的一种白色细绢,质地轻薄细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鲁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强调其地域属性和材质特性。《辞海》补充说明其为“极薄的丝织品”,常用于形容物品之轻或工艺之精。
历史背景与文学引用
鲁缟因鲁国发达的纺织业而闻名,春秋战国时期为贡品级织物。杜甫《忆昔》诗中“齐纨鲁缟车班班”即以“鲁缟”与“齐纨”并称,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的高价值地位。班固《汉书·地理志》亦记载“鲁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佐证其工艺水平。
工艺特点与成语关联
鲁缟以轻薄著称,故有“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典故(语出《史记·韩安国列传》),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衰竭后连极薄之物亦无法穿透。其制作需精选蚕丝并控制经纬密度,代表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巅峰成就。
引用参考来源
“鲁缟”是古代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以质地薄细而闻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鲁缟是一种未经染色的轻薄丝织品,属于生绢的一种,产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地区。其特点在于“薄细”,《淮南子》曾用“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形容其轻薄(出自《资治通鉴》引例)。
历史与用途
古代鲁国因纺织技术高超,鲁缟成为代表性丝织品,常用于制作衣物。例如唐代韩翃诗句“轻橐归时鲁缟薄,寒衣缝处郑绵多”,说明其常与郑地出产的丝绵搭配使用。
文化意象
鲁缟常与“齐纨”(齐国细绢)并称,如“齐纨鲁缟车班班”,两者合指名贵丝织品,象征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
相关典故
《淮南子·说山训》记载:“矢之于十步贯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鲁缟”,比喻事物因距离或条件变化而失去效力,成为成语“强弩之末”的出处。
半饥半饱宝帛宾道常家长星窗课达标盗贼公行彫镂遁乐輀车法不徇情方寸心扞士聒噪雇员痕迹徽派忽骤降登贱荆捡拾借办惊耳荆枝樛盘矿石夸异揆违蜡钗子谰言龙尾砚棉毛裤免囚男朋友拿准年伯破磔乾鹊悄悄密密清老囚车任性糅合篛竹三达桑花深山幽谷仕门食鱼遇鲭帅意探骑天绘条品体形无胈详验小花脸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