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不受辭的意思、受命不受辭的詳細解釋
受命不受辭的解釋
隻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而如何完成則不受上級指令的約束。《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晉書·周浚傳》:“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
詞語分解
- 受命的解釋 ∶接受命令或任務臨危受命巴黎天文台台長 勒維烈受命對這次風暴進行調查。;;《風海風暴和天氣預報的産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受天之命自古受命而王 ∶受教公曰:;不幸
- 受辭的解釋 .聽從君主的令詞。《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亦作“ 受詞 ”。聽取供詞。《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膺 知其狀,率将吏
專業解析
“受命不受辭”是中國古代外交辭令與禮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使者接受國君的命令出使,但在具體外交場合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言辭,而不必拘泥于國君事先交代的每一句話。 這一原則深刻體現了古代中國在處理邦交關系時對靈活性與應變能力的重視。
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學術角度詳細解析:
一、 出處與字面釋義
該成語典出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桓公八年》。其字面意思為:
- “受命”:指使者接受國君(或上級)的使命、任務。
- “不受辭”:指不機械地接受或固守國君(或上級)事先給予的具體說辭、字句。
二、 核心内涵與應用場景
- 強調使者的自主權與應變能力:使者代表國家出使,面對複雜多變的外交局勢和對方難以預料的反應,國君無法事先規定所有應對細節。因此,使者被賦予根據現場情況臨機應變、調整言辭的權力和職責。這并非違抗命令,而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
- 外交禮儀與策略的體現:在古代邦交中,“辭令”至關重要。“受命不受辭”原則允許使者在不違背根本使命的前提下,在措辭的強硬或委婉、直接或迂回等方面進行調整,以適應具體情境,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或促成談判成功。
- 對“辭”的靈活理解:這裡的“辭”不僅指具體的語句,也包含表達方式、語氣、态度等。使者需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場合的莊重程度、事件的緩急等因素,靈活運用語言藝術。
三、 曆史實例佐證
《公羊傳》在闡述此原則時,常引用曆史事例。例如,在涉及重大交涉或危機處理時,使者可能需要在不改變國君根本意圖(如抗議、結盟、告知等)的情況下,根據對方的态度調整說辭的鋒芒,或采用更易被接受的表達方式,這即是“不受辭”的實踐。
四、 現代意義與延伸
雖然源于古代外交,但“受命不受辭”所蘊含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思想,在現代管理、談判、公關等領域仍有借鑒價值。它強調在執行任務時,既要忠于目标(受命),也要賦予執行者必要的現場決策權和話語調整空間(不受辭),以應對不确定性。
權威參考來源:
- 《春秋公羊傳》原文及注疏(可查閱權威古籍數據庫或點校版本):記載該原則的原始出處及經典闡釋。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春秋公羊傳注疏》桓公八年。鍊接:https://ctext.org/chun-qiu-gong-yang-zhuan-shu/huan-gong
- 《漢語大詞典》:對“受命不受辭”有精煉的詞條釋義,強調其“謂奉命出使,不受君命的言辭限制”的核心含義。來源:漢典(zdic.net)或《漢語大詞典》紙質/電子版。
- 《中國古代外交制度史》等學術著作:深入分析該原則在外交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及其反映的政治文化觀念。來源:相關學術出版物(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權威機構出版著作)。
- 《古代漢語詞典》/《成語大詞典》:提供标準化的成語解釋和例句。來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出版社出版的辭書。
- 語言學及曆史學研究論文:探讨“辭令”在古代政治交往中的作用及“受命不受辭”的語用學意義。來源:如《曆史研究》、《中國語文》等核心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受命不受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隻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但在執行過程中不受具體指令的約束,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決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受命”:指接受上級的命令或任務(如軍事任務、外交使命等)。
- “不受辭”:不局限于上級的言辭或既定方案,即執行時擁有自主權。
- 整體含義:強調執行者在外行使職權時,可基于現實情況調整策略,無需完全遵循上級的細節指示。
2.曆史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
意為:大夫奉命出使他國時,若遇到有利于國家之事,可自行決斷,不必拘泥于原定外交辭令。
3.應用場景
- 軍事領域:将領在外作戰時,若戰局變化,可自主調整戰術,如《晉書·周浚傳》記載:“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
- 外交或行政:古代使臣、官員執行任務時,需因地制宜處理突發狀況。
4.類似表達
與成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含義相近,均強調執行層面的靈活性和臨機專斷權。
5.延伸意義
這一理念體現了古代對“授權”與“信任”的重視,主張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賦予執行者一定的自主權,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實際情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公羊傳》《晉書》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犢白坿抱愁北梁徧儛不便餐啖長赓昌霍攙星船主蹙繩待中黨史地東鬥騁耿餅海杯悍人皓翁監括艱食經苑禁劾錦軒就塗機心械腸觭重居稽犒賜狂悍餽問冷金箋赲趩洛川路頭買青苗麻撒撒綿渺沐猴而冠慕習破沒破質樸忠青冥泣魚取精用宏容盛散别散绮善節適過手號書令史悚讋天菑蜩鷽婉弱銜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