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耧車。《晉書·食貨志》:“ 敦煌 俗不作耬犂…… 隆 ( 皇甫隆 )到,乃教作耬犂,又教使灌溉。”參見“ 耬車 ”。
“耧犂”一詞可能為“耧”與“犂(犁)”的誤寫或合并稱呼。以下分别解釋兩者的含義及作用:
定義:古代用于播種的農具,形似三腳架,可同時完成開溝、播種、覆土等步驟。
曆史:最早記載于漢代,東漢崔寔《政論》提到其“三犁共一牛”的高效播種方式。
結構:由耧鬥(儲種)、耧腿(導種管)、耧鏟(開溝器)組成,播種時由牲畜牽引。
意義:顯著提升播種效率,是農業機械化雛形之一。
定義:耕地工具,用于翻土、松土,為播種準備土壤。
演變:從原始石犁到戰國鐵犁、唐代曲轅犁,逐步輕便化。
功能:犁铧破土,犁壁翻土,配合牛耕普及後大幅提升耕作效率。
文化:象征農耕文明發展,如“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的轉折。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文獻或考古發現,可補充說明查詢方向。
“耧犂”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農業用具,用于耕作田地。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耧”和“犂”。耧指的是一種犁的形狀,犂指的是犁在土地上劃開的痕迹。
“耧犂”的部首是“耒”(耒字的另一種寫法是“耜”),它屬于部首“耒”。耒是一個偏旁部首,意為農具。根據部首分類,耒部的筆畫數為6。而整個漢字“耧犂”的筆畫數為16,耧部由12畫,犂部由4畫。
“耧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周朝時期已經有類似的農耕工具。耧犂在古代是用來耕作田地的重要農具,通過将土地劃開形成犁溝,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耧犂”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耧犁”。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在港澳台地區,相對于簡體字而言,它們在字形結構上更加複雜,并且有時會有不同的發音和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關于“耧犂”這個詞,古代的漢字寫法是用豎筆先寫“耒”,再寫“留”字形的右部,原形更加簡潔,沒有現代版本那麼複雜。
1. 農民用耧犂耕作土地,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代耧犂的遺迹,對古代農業文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耧犂田、耧犂車、耧犂溝
犁、牛耕、耕作
耧犂的反義詞是不耕作、休耕、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