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耧车。《晋书·食货志》:“ 敦煌 俗不作耬犂…… 隆 ( 皇甫隆 )到,乃教作耬犂,又教使灌溉。”参见“ 耬车 ”。
“耧犂”一词可能为“耧”与“犂(犁)”的误写或合并称呼。以下分别解释两者的含义及作用:
定义:古代用于播种的农具,形似三脚架,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步骤。
历史:最早记载于汉代,东汉崔寔《政论》提到其“三犁共一牛”的高效播种方式。
结构:由耧斗(储种)、耧腿(导种管)、耧铲(开沟器)组成,播种时由牲畜牵引。
意义:显著提升播种效率,是农业机械化雏形之一。
定义:耕地工具,用于翻土、松土,为播种准备土壤。
演变:从原始石犁到战国铁犁、唐代曲辕犁,逐步轻便化。
功能:犁铧破土,犁壁翻土,配合牛耕普及后大幅提升耕作效率。
文化:象征农耕文明发展,如“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转折。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文献或考古发现,可补充说明查询方向。
“耧犂”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一种农业用具,用于耕作田地。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耧”和“犂”。耧指的是一种犁的形状,犂指的是犁在土地上划开的痕迹。
“耧犂”的部首是“耒”(耒字的另一种写法是“耜”),它属于部首“耒”。耒是一个偏旁部首,意为农具。根据部首分类,耒部的笔画数为6。而整个汉字“耧犂”的笔画数为16,耧部由12画,犂部由4画。
“耧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类似的农耕工具。耧犂在古代是用来耕作田地的重要农具,通过将土地划开形成犁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耧犂”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耧犁”。繁体字的使用主要在港澳台地区,相对于简体字而言,它们在字形结构上更加复杂,并且有时会有不同的发音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有所不同。关于“耧犂”这个词,古代的汉字写法是用竖笔先写“耒”,再写“留”字形的右部,原形更加简洁,没有现代版本那么复杂。
1. 农民用耧犂耕作土地,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考古学家发现了古代耧犂的遗迹,对古代农业文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耧犂田、耧犂车、耧犂沟
犁、牛耕、耕作
耧犂的反义词是不耕作、休耕、荒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