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析珪 ”。1.古代帝王按爵位高低分頒玉圭。《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圭,一本作“ 珪 ”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析,中分也。白藏天子,青在諸侯。” 王先謙 補注:“《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析圭而爵,言分圭而爵之也。此蓋古語。析,即分頒之義,非中分為二。疑 如 ( 如淳 )説誤。”
(2).泛指封王、封官。 唐 李乂 《夏日送司馬員外孫員外北征》詩:“析珪行仗節,持印且分麾。” 明 高啟 《詠隱逸·武攸緒》:“孽後移寳鼎,同姓鹹析珪。獨去謝親寵,龍門事宜栖。”
“析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字面解釋
引申義
泛指分封王侯或授予官職。例如《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析圭而爵”,唐代李乂詩句“析珪行仗節”均體現此用法。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多見于分封制度相關的記載,如“剖符之封,析圭而爵”(《漢書》),強調以玉圭為信物确立君臣關系。
現代引申的比喻義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德行或事物完整性被破壞”,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對字面義的引申解讀。
在解讀古籍時,建議優先采用“分封授爵”的本義;若涉及現代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包含比喻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說文解字》等典籍。
析圭(xī gu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分解青玉器”。它是由“析”和“圭”兩個部分組成的。
析圭的部首是“⺮”(zhú),拆分之後的筆畫順序為:⺮(9畫)+ 圭(9畫)= 18畫。
析圭是由《康熙字典》所收錄的古代漢字詞語,其出現的時間較早,用于描述分解青玉器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析圭保持了相同的字形,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析圭的字形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位收藏家拿出了他最珍貴的析圭,讓我們好好欣賞一下。
2. 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下,他們成功地将那個古代析圭鑒定出來了。
析圭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彙,用于特定的語境下。
由于析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暫時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由于析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暫時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