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考詞 ”。古代6*考核官吏成績的評語。《舊唐書·穆宗紀》:“貶考功員外郎 李渤 為 虔州 刺史,以前書宰相考辭太過,宰相 杜元穎 等奏貶之。”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下:“ 唐 考功法,雖執政大臣,皆有考詞,亦有賜考者,亦有自書其考者。”《宋史·職官志三》:“舊制,考課院其定殿最皆有考辭。 元豐 官制行,悉罷。”
(2).謂考慮選取恰當的辭句。《文選·陸機<文賦>》:“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呂延濟 注:“考摘清濁之詞以就班類而綴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考辭漢語 快速查詢。
“考辭”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與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考據 “考”本義為“老”,《說文解字》釋作“老也”,後引申出考察、研核之義。“辭”在《爾雅》中注為“訟也”,指文辭或言辭的組合。二字合稱始見于《尚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孔穎達疏稱“考校言辭”,特指對典籍文句的校勘核驗。
二、語義流變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古漢語研究中,“考辭”作為專業術語,主要保留在文獻校勘領域。朱東潤《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注本多次使用該詞指代版本比對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研究》期刊亦沿用此學術表述。
“考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對文辭進行仔細審查和考證,以确保其準确性與合理性。其中“考”為審查、考證,“辭”指文辭或文字。這一用法常見于學術或文學創作領域,強調對文字表達的嚴謹性。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後漢書·藝文志》中“考辭,審也”的記載,後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于形容學者或文人對文字的審慎态度。
作為考核評語
在古代官僚制度中,“考辭”亦作“考詞”,指對官吏政績的官方評語。例如《舊唐書》記載,李渤因書寫宰相考辭過當而被貶官,說明其作為考核結果的嚴肅性。
文學創作中的引申義
陸機《文賦》提到“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此處指寫作時推敲、選擇恰當的辭句,強調用詞的精準與條理性。
“考辭”既可指學術領域對文字的嚴謹考證,也可指古代官吏的考核評語,或文學創作中的辭句推敲。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伯氣本氐辨變筆毫不見經傳不可動搖幝幝朝骖吃辣麪持政酬獻搥琢賜骸骨叢密錯認水大風誕序登衍頂柱子洞子匪存改策高賢鬼谷含商咀征鶴厀鴻蒙初辟後齊畫籌疆裡講帏結帨敬賢愛士舊臣訣語嬾怠绺鬏買青苗馬蚈眉耈命途木本普天下千日斫柴一日燒敲比青海省腮巴上用神經質涉嫌市酤誓刃詩颕雙梭暑伏艘次兔丘骛神湘娥洗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