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6*惡不正。《國語·周語下》:“若視聽不和,而有震眩,則味入不精,不精則氣佚,氣佚則不和,於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轉易之名,有過慝之度。” 韋昭 注:“慝,惡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過慝漢語 快速查詢。
過慝是由"過"與"慝"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字義溯源 "過"本義指錯誤、過失,《論語·學而》有"過則勿憚改"的訓誡;"慝"讀作tè,《說文解字》釋為"奸邪",本指隱秘的惡念,《詩經·鄘風》"之死矢靡慝"即用此義。二字組合後,詞義發生融合演進。
二、具體釋義
基本含義 指錯誤與邪惡相雜的行為狀态,《尚書·多方》"乃大降罰"孔穎達疏有"過慝之罪"的表述,特指兼具過失與惡意的複合型罪責。
古代用例 《春秋左傳注·昭公二十六年》載"君無過慝",楊伯峻注引杜預解"慝,惡也",此處的"過慝"即指君主應當避免的過失與惡政。
近義關聯 該詞與現代漢語"過惡""罪愆"等詞存在語義關聯,但更強調過失與邪念的并存性,區别于單純的錯誤或故意作惡。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等權威辭書編纂,語料考證源自《十三經注疏》等傳世文獻。
“過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綜合相關資料的詳細解釋:
“過慝”指邪惡不正的行為或品質。其中,“過”本義為過失、錯誤,“慝”(tè)指邪惡、惡念,二者組合強調偏離正道的負面特質。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下》:“有過慝之度”,韋昭注釋為:“慝,惡也”,即“慝”表示邪惡之意。此句描述因視聽不和諧導緻行為偏邪的現象。
“慝”單獨使用時,含義更豐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作品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見的詞彙為“邪惡”“奸邪”等。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國語》等先秦文獻。
寶藍背城一戰邊險不如志不鲗溜不知天高地厚晨秦暮楚遲久雕章琢句端家廣濟王過慮國孝固有頻率黃奶葫蘆尖瓣兼營交付積絫金虎台燼滅究而言之奎翰連蟬錦廉遠堂高廬山會議麥布毛鐵沒氣名葩異卉抿刷醅醁噴沸癖好皮賴敲矢祈年宮七魄齊犧全人人患軟指三令五申三證合一韶護刹柱聲風木施賞石心木腸式瞻識字收要水輪發電機疏傑談不容口鐵蕉紋章無風揚波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