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起與凹陷。引申為盛衰。《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然而道有隆窳,物有興廢,有聲有寂,有光有翳。”
關于“隆窳”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隆窳”讀作lóng yǔ,原指物體表面的隆起與凹陷,後引申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興盛與衰敗,強調事物變化的動态性。
二、引申義與文獻出處
三、相關詞彙與用法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字形相近的“窳劣”(粗劣)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三國志》原文以核實文獻細節。
隆窳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高大峻峭、陡峭,形容山勢或建築物的形态。
隆窳的拆分部首是「穴」和「竹」,它們分别代表着土和竹子兩個意思。隆字的筆畫數為10畫,窳字的筆畫數為9畫。
隆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字說》,其中解釋了隆字的來源。在古代,音為「兒懷冬」,意為盛大,早上。在隆字上方加上穴部,表示在山的頂部有一個洞穴,形成了高大陡峭的山勢。窳字是由「宀」和「欠」組成,意為小室或窗戶,表示在山頂的洞穴内看到了天空或陽光。
隆窳在台灣和香港常使用的繁體字為「隴窳」。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差異。隆字在古代寫作「淚」,窳字在古代寫作「窵」。
1. 這座山峰隆窳挺拔,氣勢雄偉。
2. 他有一雙隆窳的高腿,是個天生的籃球運動員。
1. 隆起:形容物體在平坦的地面上往上升起。
2. 窳丘:形容山丘陡峭、高聳。
高峻、陡峭、挺拔等。
平緩、平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