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瞰瑕伺隙”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發音:kàn xiá sì xì
釋義:指仔細觀察他人的缺點或漏洞,并等待時機加以攻擊或利用。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窺探對方的弱點,尋找可乘之機。
該成語出自清代薛福成的《論不勤遠略之誤》。原文提到“各國莫不欲奪我所不争,乘我所不備,瞰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窮”,強調在競争或對抗中,若自身疏于防範,易被對手抓住弱點。
此成語揭示了人性中“利用他人弱點”的陰暗面,提醒人們既要防範他人惡意,也應避免成為“瞰瑕伺隙”之人。其出處與用法均體現了漢語對行為動機的深刻洞察。
瞰瑕伺隙(kàn xiá sì xì)是一個成語,表示觀察細微之處、窺探微妙之機。開頭的“瞰”字意味着俯視、觀察,中間的“瑕”字表示缺陷、瑕疵,後面的“伺”字表示等待、窺視,最後的“隙”字表示機會、空隙。
該成語由四個部首組成:目、王、人、灬。目表示與目有關的事物,王表示與王有關的事物,人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灬表示和火有關的事物。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一年》中的句子:“非堯而何帝乎?不如瞰瑕伺隙。”意思是說世上并非隻有堯舜這樣具備天賦、能成為帝王的人才,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細節,窺探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繁體字中,瞰瑕伺隙的寫法是「瞰瑕伺隙」,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瞰”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是「斡大目少」,側面顯示了觀察目的意思;“瑕”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是「王石心刀」,強調了與王有關的瑕疵意義;“伺”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是「人重刀」,表示窺視等待的含義;“隙”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是「土皮如」,突出了空隙、機會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使用“瞰瑕伺隙”成語的例句:
1. 他能夠瞰瑕伺隙,從中發現商機。
2. 我們應該善于瞰瑕伺隙,不僅關注大的方向,也要注意細節。
3. 成功的人往往善于瞰瑕伺隙,抓住機遇。
一些與“瞰瑕伺隙”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窺察細微”、“洞察微言”、“嗅覺敏銳”等。
與“瞰瑕伺隙”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粗心大意”、“一知半解”、“無視細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