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連延的烽燧。 北周 庾信 《同盧記室從軍》詩:“連烽對嶺度,嘶馬隔河聞。”
(2).喻戰事。 清 徐旭丹 《兵船行》:“一朝連烽迷海道,帆檣如山倏然倒。”
“連烽”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如詩句多取意象,而史書可能更偏向實際軍事描述。
連烽(lián f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曆史背景。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灬”,拆分後的筆畫數目為10畫。連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代,傳遞信息是非常困難的,特别是在戰場上。連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通信方式。當敵軍靠近時,邊境地區的軍隊會利用高地上的烽火台傳遞信號,提醒内地的守軍做好準備。因此,“連烽”成為了表示信息傳遞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連烽”的寫法為“連烽”。這個漢字在繁體中保留了原始字形,更能體現出古代烽火台作為通信手段的形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例如,“連”字在古代寫法中,右邊的“元”部分被寫成了“阝”。而“烽”字在古代寫法中,左邊的“木”部分被寫成了“攵”。這種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繁複,但也更能體現出曆史文化的厚重。
以下是一個使用“連烽”的例句:“邊境守軍用連烽的信號通知内地軍隊謹防敵軍的突襲。”這個例句中,連烽被用來表示軍隊之間的通信方式,強調了在敵軍臨近時的緊急情況。
與連烽相關的詞語有:“烽火”、“烽台”等。其中,“烽火”表示烽火台上燃燒的火焰,也指烽火台傳遞的信息;“烽台”則指烽火台的建築物本身。
與連烽相對的,可以被視為反義詞的是“隱蔽”、“秘密”等詞語。因為連烽強調的是敵軍接近時的警戒和通知,而隱蔽和秘密則表示保持行動的機密性和隱藏行蹤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