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矛柄下端飾以白色金屬的平底金屬套。《詩·秦風·小戎》:“俴駟孔羣,厹矛鋈錞。” 朱熹 集傳:“鋈錞,以白金沃矛之下端平底者也。”
“鋈錞”是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需拆解分析:
1. 鋈(wù)
2. 錞(chún)
組合解析 “鋈錞”未見固定詞組用法,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組合: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出處進一步考據。若為生僻古籍詞彙,可查閱《說文解字注》《詩經》等先秦文獻注疏。
《鋈錞》(wù du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金屬雕镂刻制的飾品”。
《鋈錞》由部首“钅”和“彔”組成,共有30畫。
《鋈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大司樂》一書中,用于形容莊嚴華美的樂器。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擴展了其意義,用來形容制作精良的金屬飾品和藝術品。
《鋈錞》的繁體字為「鏦鐺」。
在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會有變化。古時候《鋈錞》的寫法為「鈩錞」。
1. 她佩戴着一對精美的鋈錞,顯得格外優雅。
2. 這件鋈錞是匠人用心雕琢出來的,工藝非常精湛。
鋈葆(金屬保藏器物)、貝錞(貝殼裝飾品)、錞遺(珍貴遺址)。
珍寶、華美、精緻。
粗糙、簡陋、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