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谷所作的食物。《周禮·天官·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稌、黍、稷、粱、麥、苽,所謂六食也。”
(2).古代軍事家為長期堅守城池所提出的一種節約糧食的措施:一鬥糧食分為六份,每天吃兩份,為一人三天的限量。《墨子·雜守》:“六食,終歲十二石。鬥食食五升,參食食參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 孫诒讓 間诂:“ 俞 ( 俞樾 )雲:‘六食者,六分鬥而食其二也,故歲終十二石也。’ 蘇 ( 蘇時學 )雲:‘下言六食一升大半,是每日食三升有奇,以終歲計之,當得十二石也。’”
“六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六種主要谷物制作的食物,具體包括:稌(粳米)、黍(黏黃米)、稷(谷子或高粱)、粱(上等小米)、麥、苽(菰米)。這一分類源自《周禮·天官·食醫》,由食醫負責調配君王飲食的搭配。
文化背景
六食是周代貴族飲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六飲”“六膳”等共同構成等級化的飲食體系,反映了古代對糧食分類和禮儀的重視。
具體方法
為應對長期守城戰,軍事家提出将一鬥糧食分為六份,每日食用兩份,即每人每天消耗約1.67升糧食(一鬥約合10升),以此維持三天的基本生存需求。
數學表達
若用公式表示每日消耗量:
$$
text{每日食量} = frac{2}{6} times text{一鬥總量} = frac{1}{3} text{鬥}
$$
部分資料提到“六食”被引申為形容生活奢侈浪費的成語,但此用法多見于中等權威性來源,可能與原意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分類關系,可參考《周禮》及王引之《經義述聞》等文獻。
《六食》(liù shí)是一個中文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六”意為數字“六”,第二個字“食”意為“吃”或“食物”。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八”和“食”,筆畫數量分别是四畫和食九畫。
《六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文,它是漢字發展演變的産物之一。在繁體字中,詞語“六食”通常寫作“六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六食”可能有不同的變體寫法。這些變體通常是由于曆史原因和地域差異造成的。然而,現代标準的漢字寫法是以現代簡化字為基礎的。
以下是一些包含《六食》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基于《六食》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