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毫洋的意思、毫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毫洋的解釋

舊 中國 廣東 廣西 等省通行的本位貨币。其實際使用貨币為雙毫(即二角銀币)。以雙毫五枚為毫洋一元。此外也有單毫(即一角銀币)流通。當時兩 廣 所發行紙币,亦以毫洋的元為單位。通行至三十年代後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毫洋是中國近代曆史上流通于廣東、廣西等地區的特殊貨币計量單位,屬于區域性銀元換算體系。該詞由"毫"(指銀元輔币"毫銀")與"洋"(指主币"大洋")組合而成,特指以毫銀為基準的貨币計算方式。

在具體使用中,1元大洋相當于10毫洋,1毫洋對應1角銀币。這種貨币體系在1903年清政府《推行銀元章程》頒布後逐步形成,1929年國民政府實施《國币條例》後逐漸廢止。其流通範圍主要集中于兩廣地區的商貿結算,尤其見于民國初年的海關稅單、商業契約等文書。

根據《廣州海關志》記載,粵海關在1913-1928年間采用毫洋作為關稅核算單位,與港币存在固定兌換比例。而《廣西金融史》指出,梧州、南甯等口岸的進出口貿易均以毫洋為計價标準,直至1933年法币改革才退出曆史舞台。該計量體系的消亡,反映了近代中國貨币從地方性向全國統一化演進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毫洋是20世紀初期至30年代後期在中國廣東、廣西等地區流通的本位貨币,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毫洋以銀币為主要流通形式,包含“雙毫”(二角銀币)和“單毫”(一角銀币)。其中,5枚雙毫可兌換1元毫洋,紙币發行也以毫洋為計價單位。

  2. 使用範圍與背景
    主要在兩廣地區通行,曾作為軍隊、民衆日常交易的主要貨币。例如,軍校學生每月夥食費僅6元毫洋,日均2角,反映當時經濟水平。

  3. 廢止與強制替代
    30年代後期逐漸退出流通。日軍侵華時期曾強制民衆将軍票與毫洋兌換,違者處刑。

  4. 補充說明
    毫洋的價值與銀币成色直接相關,後期因銀價波動和政權更疊,逐漸被法币等替代。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經濟影響分析,可進一步查閱地方金融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銅蹄榜格碑牓标冠不失插标崇仰牀茵欻翕翠裾巅越雕瓠跌蹉斷線偶戲而夫兒女心腸婦政剛峭甘味高紅遘讒過來過往國儀姑婆鼓譽駭悸紅運荒失瓠脯簡筆蹇緩兼葭秋水驕人金毗羅救度谲說狙狯郡志麗女灤陽買務叛降惹事生非示戒手策獸困則噬爽伉雙饷水箱素着騰趠通貫痛經同載屯墾畏敬遐被憲台縣主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