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ience] 忍耐能力;承受性
(1).不急躁,不厭煩。《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虧得兩個丫頭攔住,勸道:‘官人耐性。’”《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列公,且耐性安心,少煩勿躁。”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 程平 笑了笑,很耐性的教育他。”
(2).能忍耐的性格。《紅樓夢》第五五回:“我料着你主子未必有耐性兒等他去找。” 徐遲 《精神分析》:“人們都已經把兩腳站麻木了,但都在等待。那等待是一種神聖的耐性,全民族的美德。”
耐性(拼音:nài xìng)是漢語中表示忍耐能力的核心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在面對困難、挫折或長期等待時,能保持冷靜、不焦躁的品質,包含忍耐痛苦和堅持到底的毅力()。
性格特質
強調不急躁、不厭煩的性格特征。如《紅樓夢》提到“耐性兒”,《初刻拍案驚奇》用“官人耐性”體現克制情緒的能力()。
情境適應性
在複雜任務或壓力環境中,表現為穩定情緒與持續行動力。例如修行者需“甘于淡薄”,戰鬥中士兵因注意力集中暫時忽略傷痛()。
耐性屬于“士氣狀态”,具有暫時穩定性。它能激發潛在能量,使人在群體行動中展現出堅忍不拔的力量,但會隨情境變化而波動()。
與“耐心”相近,但更側重性格特質而非行為表現。如“耐煩”多指具體情境的容忍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耐性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個人在不急躁、不焦慮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堅持、等待或接受困難、逆境、挫折的能力。它是一種對時間和環境變化的鎮定、沉着與忍耐的心理特質。
耐性的漢字由“耒”和“心”組成。其中,“耒”是耒耜字的聲旁,“心”是心字的意旁。
耒的部首是䒑,總筆畫數為6;心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4。
耐性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最早出現在辭海,是在20世紀初由日本引入的漢字詞彙。在繁體字中,耐性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耐性并沒有獨立存在,因此沒有特定的古漢字寫法。
1. 他擁有很好的耐性,在我遲到一小時後仍然耐心等待。
2. 考試前的沖刺階段需要我們的耐性和恒心。
1. 忍耐:指在遇到困難,不發出怨言,能夠忍受、忍耐。
2. 忍者:指古代日本的一類特殊職業,以忍耐和隱匿能力為特點。
3. 忍讓:指在面對沖突或争議時,表現出寬容、謙和的态度。
近義詞:忍耐、恒心、堅韌不拔、耐力
反義詞:急躁、不耐煩、缺乏耐性、急躁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