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賤民,小民。《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逸周書·大聚》:“若其兇土陋民,賤食貴貨,是不知政。”
“陋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地位低下的平民或賤民,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構成
古籍例證
此詞具有曆史局限性,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對當代群體的不當影射。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管子》《逸周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陋民》一詞常用于形容、指代低賤、粗俗或未受過教育的人。這個詞彙多用貶義,表示對某人素質、品德或教養的不滿或輕視。
《陋民》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陌 (陝) 和 土 (土)。
陌的拆解為:阝(阜) + 白(|+一) + 一
土的拆解為:土
總共有6畫。
《陋民》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的《易經·屯》一卦中,有“陋巷”。這裡的陋就是陋民的意思,指的是貧苦人家居住的條件很差的巷子。後來,陋民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人的素質和品德的低下。
《陋民》的繁體字為「陋民」,字形結構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略有調整。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改革,因此《陋民》的字形在古代寫法中也有所不同。例如,西漢時期的古代《陋民》常常寫作「陋冃」,而東漢時期寫作「陋冕」。
1. 他的行為舉止十分粗野,真是一個陋民。
2. 這個社區裡有一些陋民,給整個社區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
1. 陋習:指壞習慣、不良行為。
2. 陋儒:指學識的淺薄;應用于對學問水平較低的儒者的貶稱。
3. 陋規:指卑俗、不合禮儀規矩的行為準則。
1. 粗鄙:指言行不文雅,舉止不合禮儀的人。
2. 沒禮貌:指行為、言語态度不尊重他人、不遵守社會公共道德規範。
1. 文明:指有教養、舉止得體的人。
2. 高雅:指優雅、高尚的品味和文化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