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殺的意思、隆殺的詳細解釋
隆殺的解釋
猶尊卑、厚薄、高下。《禮記·鄉飲酒義》:“至於衆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隆殺之義别矣。” 鄭玄 注:“尊者禮隆,卑者禮殺,尊卑别也。”《荀子·樂論》:“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所以多寡、輕重、隆殺、大小者,聖人能制之而不能為之也。” 章炳麟 《菌說》:“有義,則分際有遠近,而恩施有隆殺。”
詞語分解
- 隆的解釋 隆 ó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恘 )。 興(塶 )盛:興隆。隆盛(坣 )。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準(高鼻梁)。 尊崇:隆師。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專業解析
“隆殺”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根據不同的身份、場合或關系,在禮儀、待遇等方面體現出的等級差别,具體表現為隆重與減損、豐厚與簡省的對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字義構成與讀音:
- 隆:本義指高大、豐盛,引申為尊崇、隆重、豐厚。
- 殺:此處讀作shài(音同“曬”),意為削減、減省、降等、簡略。與“隆”相對,表示降低規格、減少分量。
- 合起來,“隆殺”指的就是在禮儀制度或實際待遇中,依據尊卑、親疏、貴賤等标準,所實行的或隆重豐厚或減省降等的差别性規定。
-
核心釋義:
- 等級差别:指根據身份地位、親疏關系等标準而設定的不同規格和待遇。尊貴者、親近者則“隆”(待遇高、禮節重),卑賤者、疏遠者則“殺”(待遇低、禮節輕)。
- 禮制原則:是古代禮樂制度中一個重要的實踐原則,體現了社會等級秩序和倫理關系。禮的本質在于“别”(區分),而“隆殺”正是實現這種區分的手段之一。
- 靈活調整:“隆殺”并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具體情境(如場合、對象關系的變化)進行動态調整,使禮的施行既符合規範又切合實際。
-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古代社會中的禮儀規範(如祭祀、朝聘、婚喪嫁娶等儀式的規格)、物質待遇(如俸祿、賞賜、飲食、車服等)以及人際交往的尺度(如言辭、态度)。
- 強調的是一種相對的、有比較的差異。例如,《禮記》中常論及禮的“隆殺”,指出對不同對象(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不同關系(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應有不同的禮數。
-
文獻例證:
- 《禮記·樂記》:“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故鐘鼓管磬,羽籥幹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幹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别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雲樂雲’。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鹹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贲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
網絡擴展解釋
“隆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等級、程度或規格的差異,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lóng shā
- 注音:ㄌㄨㄥˊ ㄕㄚ
- 核心含義:指尊卑、厚薄、高下之别,常用于描述禮儀、制度或人際關系中的等級差異。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
《禮記·鄉飲酒義》
- 原文:“隆殺之義别矣。”
- 鄭玄注:“尊者禮隆,卑者禮殺。”
- 解讀:在禮儀中,對地位高者禮節隆重,對地位低者禮節簡省,體現等級差異。
-
《荀子·樂論》
- 原文:“貴賤明,隆殺辨。”
- 解讀:通過禮樂制度區分貴賤和待遇差别,強調社會秩序。
-
明代歸有光《王天下有三重》
- 提及“隆殺”與“多寡、輕重”并列,說明其表示程度或規模的調整。
三、用法說明
- 引申義:可指事物在規模、強度等方面的增減,如“隆冬”(嚴寒)與“殺價”(降價)的對比。
- 現代語境: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典或《禮記》《荀子》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倍利哔叽避雷線冰楞兵強将勇鼻煙不了不當材貢傳火除歲初旬大鼓奠獻斷語豐浸負衡據鼎歸心如箭好行小惠合二為一鴻緒混并加工檢覆江神子擊鉢催詩解裝禁害金姿劇憲克日闌班離跂留一手蝼蚓淪毀埋殡滿腔熱忱馬薰鬅松狉狉騎牆派曲街群陰饪餗人味柔功如水投石騷騷生殺與奪收問束立順陰搜伏跳虱通雅蚊麈想夫憐鄉念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