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像。《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金姿寳相,永籍閑安。” 呂延濟 注:“金姿寳相,言佛之靈象也。” 南朝 梁 蕭統 《會旨解法身義》:“金姿丈六,亦是法身。” 明 許三階 《節俠記·訂訪》:“禮金姿,瞻寳相,百道毫光,映七寳雕牀閃閃。”
“金姿”為漢語佛教術語,指佛像莊嚴華美的金色身姿,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詞源與構詞 “金”象征尊貴與永恒,源于佛教對佛陀“紫磨金身”的形容;“姿”指儀态形貌,二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突顯佛像的聖潔特質。該詞最早見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對永甯寺九層佛塔的記載:“繡柱金鋪,駭人心目”,中“金鋪”即指佛像的金色裝飾。
宗教象征内涵 *佛教經典中,“金姿”承載着“三十二相”的教義,《大智度論》強調佛陀身相“绀青眼、金色膚”等特征,金色象征斷滅煩惱後獲得的“法身常駐”境界。唐代李邕《嵩嶽寺碑》稱“金姿寶相,月面蓮眸”,進一步将金姿與智慧光明相關聯。
文學應用範疇 該詞多用于寺院碑銘及贊佛文學,如敦煌寫卷S.6659號《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載“巍巍金相放光明”,可見其作為佛教藝術的核心意象,主要運用于宗教語境,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
“金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若涉及古籍或佛教相關内容,建議優先采用“佛像”釋義;現代文學中若用于形容儀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合理。需注意,部分詞典的引申義可能存在争議,建議參考權威佛教文獻或經典用例。
闆屋變事别藏不像意殘疾人活動日逞憐儲岑刺譏到臨獨自風鬥風虎雲龍婦姑勃豀工穩購求姑姊憨急诃察橫海纛紅旗招展懷故護符郊禘挢捎金針菜稽山子就痊幾微跨蹍樂觀主義樂跎跎良圖靈軌立人達人裡正茂績美祿蒙蒙孟宗竹靡骨囊中術抛空青山穹昊神漢審判官説引松公算定桃源圖恸懷推誠接物褪落酡紅畏犧向慕纖翳小寫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