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邊塞夜間舉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謂之傳火。《墨子·號令》謂:“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墨子·雜守》:“亭一鼓,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舉,則五鼓傳,又以火屬之,言寇來者多少。” 唐 戴叔倫 《和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詩:“古戍陰傳火,寒蕪曉帶霜。”
(2).舊時寒食節禁煙後重行舉火。古代宮中取火以賜近臣,再傳遞民家,故稱。 宋 周邦彥 《水龍吟·梨花》詞:“傳火樓臺,妒花風雨。” 明 葉彌廣 《雨中清明》詩:“風俗久虛傳火事,郊原又負踏青行。”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記》詩:“暖隨榆柳初傳火,象衍魚龍漸泮水。”
“傳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古代邊塞的軍事信號傳遞
指在邊境夜間通過逐站傳遞火把來報告敵情。這一做法在《墨子·號令》中有明确記載:“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即白天用烽煙、夜晚用火把傳遞信息,形成連貫的警戒系統。若遇緊急情況,火把的傳遞順序和頻率會調整,确保信息快速送達。
寒食節後的重新點火儀式
古代寒食節期間有禁火習俗,節後需重新點燃火種。這一儀式通常由皇宮開始,皇帝将新火賜予近臣,再逐級傳遞至民間,稱為“傳火”。此習俗既象征季節更替,也體現皇權與民生的聯繫。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均與“火”的傳遞功能相關,但應用場景不同:前者為軍事防禦機制,後者屬節慶民俗活動。需注意,現代網絡語境中“傳火”可能衍生其他含義(如遊戲術語),但傳統解釋以上述兩類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