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鉢催詩的意思、擊鉢催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鉢催詩的解釋

南朝 齊 竟陵王 蕭子良 ,常于夜間邀集才人學士飲酒賦詩,刻燭限時,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韻。 蕭文琰 認為這并非難事,乃與 丘令楷 、 江洪 二人改為擊銅缽催詩,要求缽聲一止,詩即吟成。見《南史·王僧孺傳》。後以“擊鉢催詩”指限時成詩,亦以喻詩才敏捷。《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鉢催詩,我要擊鉢了。”亦省作“ 擊鉢 ”。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蠟梅》:“坐想明年 吳 與 越 ,行酒賦詩聽擊鉢。” 清 趙翼 《自鳴鐘》詩:“投籤常恐就睡酣,擊鉢不怕催詩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擊鉢催詩"是漢語中的曆史典故類成語,出自南朝時期文人的創作活動,指通過敲擊器皿限定時間,以催促即興賦詩的行為。該典故核心在于展現古代文人敏捷的才思與雅集競技的文化傳統。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擊鉢"指敲擊銅制器皿(鉢為僧人食器),"催詩"即催促完成詩作。據《南史·王僧孺傳》記載,蕭文琰、丘令楷等人曾以銅缽盛物敲擊立韻,要求"響滅則詩成",開創了這種限時創作模式。宋代《太平禦覽》引《梁書》亦有類似記載,印證了該創作形式在六朝文人群體中的流行。

在文化内涵層面,該成語承載着三重語義:其一指具體的限時創作形式,其二喻指敏捷的詩文創作能力,其三衍生出文人雅士切磋技藝的交往範式。明代《藝文類聚》收錄的相關詩作,更将這種創作方式升華為"詩成珠玉在揮毫"的文學意象。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将該詞條釋為:"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常夜集學士刻燭作詩,刻一寸限成四韻。後遂用作詩才敏捷的典故。"此釋義源自《南史·王僧孺傳》的原始記載,與《佩文韻府》等典籍的注解形成互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擊鉢催詩”(也寫作“擊缽催詩”)是一個源自南朝的曆史典故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限時創作詩歌的才思敏捷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起源典故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的文人集會。據《南史·王僧孺傳》記載,蕭子良常夜邀學士飲酒賦詩,最初以刻燭限時(燭燃一寸須完成四韻詩)。後來蕭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改用擊銅缽計時,要求缽聲停止時即刻成詩,由此衍生出“擊鉢催詩”的典故。

二、核心含義

  1. 字面意義:通過敲擊銅缽的聲音來催促詩人完成創作。
  2. 引申含義:比喻在緊迫條件下激發靈感,快速完成詩文創作的能力,強調文思敏捷。

三、用法與場景

四、相關擴展

若需了解更豐富的古籍引用或現代用例,可查閱《南史》《兒女英雄傳》等文獻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視粃蠹鼻孔朝天擦澡策畫成日成夜出材慈壸蹙澳措置裕如點葉調格番快煩冗貢焙工地宮市貴慕鬼宿亨通畫規花魂緩步代車皇質回睨忽流蠒紙佳緻吉黃趌趌謹告驚蛇入草金礦僦丁渴望欄廄僚友渌蟻幕道褦襶子粘皮帶骨烹龍煮鳳蒲蘇前箸起捐青竿柔從散記三牛為麄飒爽痁疾雙南金私譽松花黃坦直逃薮凸鏡外強中瘠小雛笑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