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趕蚊蟲的拂子。古時以麈尾做成,故稱。 郭沫若 《豕蹄·柱下史入關》:“我把它的尾巴割了下來,這要做我修道的人的永遠的紀念呢。(聽說後世修道的人手中定要拿着一隻牛尾的蚊麈,便是從這兒開始的了。)”
“蚊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
驅蚊拂子
根據記載,“蚊麈”指古代用麈尾制成的驅蚊工具。麈是鹿科動物,其尾毛常被用來制作拂塵。郭沫若在《豕蹄·柱下史入關》中提到,修道者将牛尾制成的“蚊麈”作為紀念品,暗示該工具在曆史中的文化象征意義。
成語中的“蚊麈”
網頁提出“蚊麈”作為成語,發音同為“wén zhǔ”,但含義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極其微小或微不足道(如蚊子和麈鹿的體型對比)。不過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與“蚊虻”(微小事物)等詞混淆,需謹慎考據。
建議:若用于文學或曆史場景,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成語,建議核查具體語境或更權威的詞典,避免誤用。
《蚊麈》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wén zhū"。意思是指由于蚊蟲叮咬而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這個詞組的組合并沒有特别的深意,是由兩個常用的漢字組成。
蚊麈的部首是蟲字旁,表明了它與蟲及草木相關。總共有11個筆畫。
繁體字是指漢字的另一種形式,通常在傳統的中國文字中使用。《蚊麈》的繁體字為「蚊麈」。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有所不同。《蚊麈》的古代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在古代文獻中,如果提到《蚊麈》,人們通常能夠理解其意義。
1. 近期蚊蟲繁多,我手臂上被蚊麈咬了很多個包。
2. 夏天容易受到蚊麈的困擾,建議居民做好防蚊工作。
蚊濤(指蚊子多到像大浪一樣)
麈尾(指麈尾草,也叫林薮)
蚊蟲(用于泛指蚊子和其他小昆蟲)
蚊蚋(wén ruì)
蚊蟲(wén chóng)
蚊蝦(wén xiā)
平靜(píng jìng):指沒有蚊蟲叮咬和煩擾的狀态
安甯(ān níng):指沒有外來幹擾和疼痛的甯靜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