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螻螾 ”。1.蝼蛄與蚯蚓。 漢 揚雄 《法言·問道》:“ 申 韓 之術,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則狐貍螻螾,不膢臘也歟?”
(2).喻平庸無能的小人。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才豪氣猛易語言,往往蛟螭雜螻蚓。”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張超然上舍》:“喜君才華最秀出,餘子螻蚓徒嘵嘵。” 清 唐孫華 《狎客》詩:“叫譟沸螻蚓,毀譽隨牙齦。”
蝼蚓是漢語中一個複合詞,由“蝼”(蝼蛄)和“蚓”(蚯蚓)組成,指代兩類土壤中常見的低等生物。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蝼”指蝼蛄,屬直翅目昆蟲,常栖息于田地,以植物根莖為食;“蚓”即蚯蚓,屬環節動物,具有疏松土壤的功能。兩者在古籍中多并列出現,象征微賤或生命力頑強的存在,例如《莊子·秋水》以“蝼蟻、稊稗、瓦甓”類比卑微之物,可延伸至“蝼蚓”的文學意象。
從構詞法分析,“蝼蚓”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強調兩者共性,如《說文解字》注“蝼”為“蠹木蟲”,“蚓”作“螾”通假,均體現古人觀察自然生物的細緻分類。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方言表述,例如江淮官話仍保留“蝼蚓穿堤”的諺語,比喻微小力量積累成患。
“蝼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指蝼蛄與蚯蚓兩種微小的昆蟲,常用來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或形容平庸無能的小人。
本義
指蝼蛄(一種地下害蟲)和蚯蚓,均為體型微小、生活于土壤中的生物,象征渺小與平凡。
比喻義
文獻記載
發音争議
不同來源标注的拼音略有差異: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創作中,帶有貶義色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生物本體或比喻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賹化玻璃纖維藏蹤秤友鸱鸱搊琵琶春候綽見道園刀子嘴地下建築物乏味廢舉蜰蛴分拆奮躍敷譯歌樓詭避韓侯蔌橫過加緊角端牛假手躤柳敬職巾箑盡态極妍浸漬輯綏眷待居國凱弟狂疏圹兆老把勢練手理固當然利深禍速龍逢爐火純青偻羅鳴梭木讷僻緩千溝萬壑前家兒蹊桃麴餅三神山十八變食物鍊守風樞使驷馬軒車貪欲無厭透射屠牛坦無間可乘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