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祭品以祀死者。《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九年》:“庚辰,帝謁 安陵 ,奠獻號慟,左右皆泣。”
“奠獻”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來理解:
指獻祭品以祀死者,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九年》記載:“庚辰,帝謁安陵,奠獻號慟,左右皆泣。” 此處的“奠獻”強調通過祭品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與敬意,屬于禮儀行為。
現代詞典中,“奠獻”被解釋為“奠定基礎,獻出貢獻”,如《後漢書·陳蕃傳》提及“蕃……奠獻于鄉裡”,引申為通過努力為事業或社會作出重要貢獻。這種用法更偏向比喻義,強調個人或行為的奠基作用。
提示: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建議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或曆史文獻進一步查證。
奠獻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莊重地舉行或進行某種儀式,通常是為了紀念或表達敬意。這個詞常用來描述莊重的祭祀儀式或慶典活動。
奠獻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大”和“犬”,其中“大”是左部,表示意義,而“犬”是右部,表示聲音。“奠”的總筆畫數為12畫,“獻”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四庫全書》中的文獻。在繁體字中,奠獻分别寫作「奠」和「獻」。
古代的奠獻字形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古人将奠字分為兩塊,上面為人,下面為祭器。獻字則是左右分割,左邊是犬,右邊是玉,表示獻祭時使用的祭品。
1.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奠獻儀式,以紀念國父的逝世。
2. 她帶着虔誠的心情,獨自來到祭壇上奠獻鮮花。
1. 奠基:指為某個建築物或事業奠定基礎。
2. 奉獻:表示恭敬地把某種物品或某種精神獻給别人。
3. 奠定:指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時期确定基礎、打下基礎。
莊重、隆重、恭敬
輕率、不重視、不敬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