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nce-sitter] 猶豫不決或向兩邊讨好的人
"騎牆派"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矛盾或對立的雙方之間采取觀望、調和或兩面讨好的态度,缺乏明确立場和原則的人或群體。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立場不堅定、在鬥争或争議中保持中立或搖擺不定的人。該詞帶有貶義色彩,暗含投機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語義溯源
"騎牆"源自具象動作——跨坐牆頭(喻指既不站在牆内也不在牆外),後引申為"觀望形勢、規避風險"的行為模式。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已有用例:"這班人本是騎牆的,看見風頭不對就轉向。"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行為特征
表現為回避矛盾核心、左右逢源,常見于政治鬥争、利益博弈或價值觀沖突中。例如民國時期部分政客在革命與保守勢力間的暧昧态度。
來源:《中國政治文化辭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認知批判
該詞隱含對機會主義的批判。哲學家張岱年指出:"騎牆的本質是主體性缺失,反映中國傳統處世哲學中'明哲保身'的消極變體。"
來源:《中華思想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在公共議題讨論中,該詞常用于批評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中間派。如環保争議中既不支持綠色發展也不反對工業擴張的模糊立場,可能被指為"環保騎牆派"。
來源:《社會學術語通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騎牆派”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立場不堅定、态度暧昧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騎牆派”指在矛盾或争議中猶豫不決、左右觀望的人,常通過讨好雙方來避免沖突或責任。其核心特征是缺乏明确立場,英文譯為“fence-sitter”或“sit on the fence”。
“中間派”有明确原則且不偏袒任何一方,而“騎牆派”本質是無主見地倒向優勢方。
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尤其在政治語境中被批評為缺乏信仰與責任感的表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政治評論類文獻。
阿細跳月敗走渤解拆帳察舉誠勤遲壅初步催迸擔驚受恐丁泠動産東河迵同牍尾訪覃煩痾附下跟蹠共手犷猤瑰卓和淳黃梅戲諱窮江酒椒雞髻钗結缡凈門舅姑攈摭巨然控禦曠塗陵衡龍鬼蛇神鸾輿鳳駕闾衖秘密墨家流琵琶槽青冊梢公少色神櫥紳商說士碎玉零玑田卒桐子突黑土脈晩蠶文徵明毋多限節蟹斷熁鐵石錫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