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杀的意思、隆杀的详细解释
隆杀的解释
犹尊卑、厚薄、高下。《礼记·乡饮酒义》:“至於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 郑玄 注:“尊者礼隆,卑者礼杀,尊卑别也。”《荀子·乐论》:“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所以多寡、轻重、隆杀、大小者,圣人能制之而不能为之也。” 章炳麟 《菌说》:“有义,则分际有远近,而恩施有隆杀。”
词语分解
- 隆的解释 隆 ó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恘 )。 兴(塶 )盛:兴隆。隆盛(坣 )。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准(高鼻梁)。 尊崇:隆师。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杀的解释 杀 (殺) ā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 战斗,搏斗:杀出重围。 消减:杀风景。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 收束:杀价。杀尾。 勒紧,扣紧:杀车。 用在动词
专业解析
“隆杀”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指根据不同的身份、场合或关系,在礼仪、待遇等方面体现出的等级差别,具体表现为隆重与减损、丰厚与简省的对比。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字义构成与读音:
- 隆:本义指高大、丰盛,引申为尊崇、隆重、丰厚。
- 杀:此处读作shài(音同“晒”),意为削减、减省、降等、简略。与“隆”相对,表示降低规格、减少分量。
- 合起来,“隆杀”指的就是在礼仪制度或实际待遇中,依据尊卑、亲疏、贵贱等标准,所实行的或隆重丰厚或减省降等的差别性规定。
-
核心释义:
- 等级差别:指根据身份地位、亲疏关系等标准而设定的不同规格和待遇。尊贵者、亲近者则“隆”(待遇高、礼节重),卑贱者、疏远者则“杀”(待遇低、礼节轻)。
- 礼制原则:是古代礼乐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原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礼的本质在于“别”(区分),而“隆杀”正是实现这种区分的手段之一。
- 灵活调整:“隆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境(如场合、对象关系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使礼的施行既符合规范又切合实际。
-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的礼仪规范(如祭祀、朝聘、婚丧嫁娶等仪式的规格)、物质待遇(如俸禄、赏赐、饮食、车服等)以及人际交往的尺度(如言辞、态度)。
- 强调的是一种相对的、有比较的差异。例如,《礼记》中常论及礼的“隆杀”,指出对不同对象(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不同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应有不同的礼数。
-
文献例证:
- 《礼记·乐记》:“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
网络扩展解释
“隆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表示等级、程度或规格的差异,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lóng shā
- 注音:ㄌㄨㄥˊ ㄕㄚ
- 核心含义:指尊卑、厚薄、高下之别,常用于描述礼仪、制度或人际关系中的等级差异。
二、古籍出处与用法
-
《礼记·乡饮酒义》
- 原文:“隆杀之义别矣。”
- 郑玄注:“尊者礼隆,卑者礼杀。”
- 解读:在礼仪中,对地位高者礼节隆重,对地位低者礼节简省,体现等级差异。
-
《荀子·乐论》
- 原文:“贵贱明,隆杀辨。”
- 解读:通过礼乐制度区分贵贱和待遇差别,强调社会秩序。
-
明代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
- 提及“隆杀”与“多寡、轻重”并列,说明其表示程度或规模的调整。
三、用法说明
- 引申义:可指事物在规模、强度等方面的增减,如“隆冬”(严寒)与“杀价”(降价)的对比。
- 现代语境: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日常使用较少。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汉典或《礼记》《荀子》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哀杖庵舍北半球辩决壁龛秉宪渤溢不序锄强扶弱啖龁打情骂俏貂毛吨级敦嘱飞碟俸帖丰颜纲银法光棍一条果瓜寒喧合偶黄禾黄穰穰豁庨煎胶续弦价值鷑鸠积极修辞京戏集体所有制开秤康裕考评叩问快船溃冒冷玉立称立冬逻厂马坝人门枋谟画逆溯彷佛劈腿拳斗绳鞚深窈水泼不进天兵天将腆厚踢秃同心凸镜外头婉妗帷冒下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