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日的意思、克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日的解釋

約定日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乃與克日會戰。”《陳書·後主紀》:“眷茲狴犴,有軫哀矜,可克日于大政殿訊獄。”《水浒傳》第五四回:“臣舉保此人,可以征剿 梁山泊 ,可授兵馬指揮使,領馬步精鋭軍士,克日掃清山寨,班師還朝。”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書的還魂和趕造》:“如果僅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棧房角落的存書,改換新裝,招搖過市……實際上卻不過得到一大堆廢物。”


約定或限定日期。《晉書·羊祜傳》:“每與 吳 人交兵,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三折:“覷 曹操 易如翻掌,剋日而破,指日成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有一家為狐所祟,請往驅除,整束法器,剋日将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克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克日”指嚴格按規定日期或期限完成某項任務,強調時間的準确性和執行力。具體有兩種語境:

  1. 約定日期(如古代會戰、議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公乃與克日會戰”,指曹操與敵軍約定具體交戰日期。
  2. 限定日期(強調緊迫性):
    如“克日起程”表示限期出發,現代多用于正式場景,如“克日動工”“克日完成整改”。

二、用法特點


三、經典例句

  1. 曆史文獻:
    《陳書·後主本紀》:“可克日于大政殿訊獄”,指定期審理案件。
    《水浒傳》第五四回:“克日掃清山寨”,強調限期完成任務。
  2. 現代用例:
    魯迅曾用“克日速成的草稿”諷刺倉促完成的作品。

四、注意事項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克日會戰”側重約定日期,而“克日動工”則強調限期執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克日

克日,讀音kè r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克日的第一個漢字克,是由八刀組成的,其中左右兩邊是刀狀部首刀,上面有三橫代表刀鋒;第二個漢字日,是由四豎和一個橫構成的。

來源

克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趙世家》中,意為戰勝敵人、征服敵國。

繁體

在繁體字中,克日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克的左右結構有時候會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而日字的寫法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豎筆的位置有時候會稍微上移。

例句

1. 他們克日夜戰,最終成功攻下了敵人的陣地。

2. 曆史上有許多英雄舍身克日,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犧牲。

組詞

克服、克制、克己等。

近義詞

戰勝、征服、制勝。

反義詞

失敗、失利、戰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