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定日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乃與克日會戰。”《陳書·後主紀》:“眷茲狴犴,有軫哀矜,可克日于大政殿訊獄。”《水浒傳》第五四回:“臣舉保此人,可以征剿 梁山泊 ,可授兵馬指揮使,領馬步精鋭軍士,克日掃清山寨,班師還朝。”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書的還魂和趕造》:“如果僅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棧房角落的存書,改換新裝,招搖過市……實際上卻不過得到一大堆廢物。”
約定或限定日期。《晉書·羊祜傳》:“每與 吳 人交兵,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三折:“覷 曹操 易如翻掌,剋日而破,指日成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有一家為狐所祟,請往驅除,整束法器,剋日将行。”
"克日"是現代漢語中具有明确時間限定含義的動詞短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嚴格約定或限定日期"。該詞由"克"(嚴格約束)與"日"(時間單位)組合而成,核心語義包含兩方面:
一、約定日期:指雙方共同商定确切時間,如《漢語大詞典》記載的"克日會盟"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日期約定。現代使用場景多出現在公文或正式協議中,如"雙方克日籤署合作備忘錄"。
二、限期完成:強調在指定期限内必須達成目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列舉的"克日竣工"即屬此類用法。現代常見于工程建設、司法文書等領域,例如"法院克日執行判決"的表述方式。
需特别注意與"刻日"存在異形詞關系,《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指出二者音義相通,但推薦使用"克日"作為規範詞形。在具體運用時,該詞多保留書面語色彩,口語中更常使用"限期""約定日期"等替代表達。
“克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克日”指嚴格按規定日期或期限完成某項任務,強調時間的準确性和執行力。具體有兩種語境: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克日會戰”側重約定日期,而“克日動工”則強調限期執行。
安石榴骜倨白鼓釘白業闆冊北瓜卑碎兵梢獘政不當事補溫蠶匾稠緊緊脣舌村潭達達尼爾海峽堤防鵝珠方中沸揚肥豬拱門鳳窠鳳竹篙律怪鳥骨像好看核價畫卵環迫家書抵萬金絶意口井老景連家鋪亂點鴛鴦譜埋葬朦瞽彌時披毛索黶情報局圊溷犬馬之決惹口面韶敏聖男生人婦省轉市場調節價試吏談説謄搨庭問統率頭暈目眩外廂罔像五鬥櫥五煙蕭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