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踮起腳跟。形容用力的樣子。《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成玄英 疏:“離跂,用力貌也。聖迹為害物之具,而儒、墨方復攘臂分外,用力於桎梏之間,執迹封教,救當世之弊。”《淮南子·俶真訓》:“於是萬民乃始慲觟離跂,各欲行其知僞,以求鑿枘於世,而錯擇名利。”一說謂離世獨立,超出凡俗。參見“ 利跂 ”。
“離跂”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莊子·在宥》的記載,“離跂”形容踮起腳跟、用力的樣子。例如文中提到,儒墨學派在桎梏之間“離跂攘臂”,成玄英注釋為“用力貌”,即指奮力行動的姿态。
另一種解釋認為,“離跂”可引申為“離世獨立”,指人超越世俗、保持精神獨立的境界。這種解讀與“利跂”(超出凡俗)相關,強調對世俗束縛的掙脫。
建議在具體使用時結合文獻出處和語境,優先參考《莊子》及相關注疏的權威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離跂》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離開原地,遠離。
《離跂》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離”的部首,“示”,右邊是“跂”的部首,“足”。它共有10個筆畫。
《離跂》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甲骨文文字。它在古代主要用來形容人或事物離開原位或遠離某個地方。
在繁體字中,“離跂”保持了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其中《離跂》也有一些變化。在古代,字的形狀更加簡化,筆劃更加流利。每個字的形狀比現代漢字更加古樸,更具曆史感。
1. 小鳥飛離跂落在了遠處的樹上。
2. 他們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安靜的山村。
離别、離開、離心、離職、離異、遠離
遠離、脫離、舍棄
靠近、貼近、接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