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計議大事;謀事畫策。《戰國策·燕策二》:“寡人之使 騎刦 代将軍者,為将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将軍且休,計事。” 唐 孫樵 《唐故倉部郎中康公墓志銘》:“遂乘傳詣門,且請與度支計事。” 宋 黃晞 《聱隅子·揚名》:“ 王樸 之忠直, 和凝 之敏速, 黃文蔚 之得衆, 桑維翰 之計事,亦一代之美矣。” 清 黃生 《字诂·計》:“計本算數之計,借為計事之計。古人計事必用手指畫,使其事易見,故曰運籌,曰畫策,曰籌畫,曰圖謀,曰規度,皆計事之義。”
(2).古代官吏考績之事。 明 趙南星 《答歐陽宜諸書》:“僕迂固淺激,偶當計事,自分必罷。”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上:“辛亥京察, 孫公 掌計事,皆以不謹坐罷。”
“計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
計議大事;謀事畫策
指商議或謀劃重要事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戰國策·燕策二》提到燕王召見将軍時,以“計事”為名,實為商議軍事策略。此含義強調策略性讨論,通常涉及國家政務或軍事部署。
古代官吏考績之事
指對官員政績的考核,屬于古代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如明代趙南星在《答歐陽宜諸書》中提到“偶當計事”,即指參與官員的考績工作。
詞源與用法
“計”本義為計算,後引申為謀劃、策劃(參考對“計”的注解),結合“事”組成“計事”,多用于正式或曆史語境,如“運籌”“畫策”等同義詞(見、5)。
文獻例證
清代黃生在《字诂·計》中指出,“計事”需通過“運籌”“規度”等方式具體化,體現了古人對事務謀劃的具象化思維。
建議結合權威詞典(如、)進一步查閱具體語境下的用法。
《計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為“記錄事務,記錄事件”。
《計事》這個詞由“言”和“勿”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5個筆畫。
《計事》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但其具體來源目前尚無法确切确定。
《計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計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計事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為用現代形式書寫。
1. 他用一本筆記本來計事,以便隨時查看。
2. 記錄事件很重要,這是我們計事的基本工作。
計劃、計算、事務、事件、記錄等。
記錄、記事、記載等。
遺忘、忘記、忽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