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籍的意思、仕籍的詳細解釋
仕籍的解釋
舊指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 宋 蘇舜欽 《與歐陽公書》:“ 舜欽 年将四十矣,齒搖髮蒼,纔為大理評事,廩祿所入,不足充衣食。性復不能與兇邪之人相就,近今得脫去仕籍,非不幸也。” 明 汪廷讷 《獅吼記·廷薦》:“但得故人通仕籍,不辭千裡走風塵。” 清 趙翼 《八十自壽》詩之二:“早登仕籍早歸田,正值重熙極樂天;才短愧無經世用,時清惟有作詩傳。”
詞語分解
- 仕的解釋 仕 ì 做官:出仕。仕宦。學而優則仕。仕途。仕女(.宮女,貴族婦女;.以社會上層婦女為題材的中國畫。均亦作“士女”)。 審察:“弗問弗仕”。 古同“事”,事業。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籍的解釋 籍 í 書,書冊:古籍。書籍。經籍。典籍。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籍貫。戶籍。國籍。學籍。 登記:籍沒(?)。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紛擾很大;b.形容名聲很大;c.形容縱橫交
網絡擴展解釋
“仕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正式場合,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仕籍”指舊時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即記錄官員任職信息的官方檔案。該詞由“仕”(擔任官職)和“籍”(記錄、名冊)組合而成,強調對官員履曆的系統性記錄。
詳細解釋
-
詞義核心
特指官員的任職記錄,包括職位、任期、功過等信息。例如明代朱元璋曾下令将蒲氏族人“不得登仕籍”,即禁止其家族成員進入官員名冊。
-
曆史背景
古代官員的仕籍不僅是身份憑證,也與其社會地位和家族榮譽緊密相關。如宋代蘇舜欽在書信中提到“脫去仕籍”即辭官,反映了仕籍對個人仕途的約束作用。
使用場景
- 文言文或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官員的任職、罷免或家族仕途興衰。
- 正式語境:如“通仕籍”指通過科舉或薦舉進入官場(見明代汪廷讷《獅吼記》例句)。
例句參考
- 朱元璋下令蒲氏族人“不得登仕籍”。
- 清代趙翼詩句“早登仕籍早歸田”,體現仕籍與官員生涯的關聯。
補充說明
仕籍的記載形式因朝代而異,但核心功能均為維護官僚體系的規範性。需注意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制度,可參考《中國曆代官制》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仕籍》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仕”和“籍”,筆畫總數為11畫。
“仕”的本義是指官僚、官員,也表示侍奉、役使之意。它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有關。這個字在繁體中寫作“士”。
“籍”指的是籍貫、戶籍,也可以指注冊、登記、記載等。它的部首是“⺮”,表示與竹有關。這個字在繁體中寫作“藉”。
《仕籍》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既承載了“仕人的籍貫”之意,也代表着官員從事政務時的記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變體的寫法。例如,有的文獻中将“籍”的“⺮”寫作“⺻”,這種寫法保留了“竹”的本意。
以下是一個關于《仕籍》的例句:“他的仕籍顯示,他是清朝時的一位著名官員。”
一些與《仕籍》相關的組詞有:“戶籍”、“籍貫”、“仕途”等。
與《仕籍》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官籍”、“仕宦”、“仕官”等。
與《仕籍》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民間”、“百姓”、“庶民”等。
綜上所述,《仕籍》指的是官員的記錄或者官員的身份和來源。拆分部首為“仕”和“籍”,筆畫為11畫。它的繁體寫法是“士藉”,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籍”的“⺮”有時會寫作“⺻”。《仕籍》這個詞可以用于組詞,如“戶籍”、“籍貫”等。與之意義類似的詞語有“官籍”、“仕宦”等,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民間”、“百姓”以及“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