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征收田賦,于正額之外加收若幹,名義上是彌補耗損,稱官耗。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一》:“故一畝之賦,自三鬥起科,至於七鬥,七鬥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計其一歲之穫,不過一石,盡輸於官,然且不足。”
“官耗”是古代中國田賦制度中的一種附加稅項,具體解釋如下:
“官耗”指舊時官府在征收田賦時,于正稅額度之外額外加收的部分,名義上是為了彌補糧食運輸、存儲等環節的損耗,實際成為變相增加稅收的手段。
加收比例與負擔
據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記載,一畝田賦稅從三鬥起征,最高可達七鬥,加上“官耗”和“私增”(地方私自加征),農民全年收成甚至不足以繳納賦稅。
名義與實際用途
雖以“彌補損耗”為名,但實際常被用于填補官府行政開支或中飽私囊,成為農民額外負擔。
宋代詩人米芾、韓淲等曾在詩句中提及“官耗”,如“鼠雀真官耗,龍蛇與衆俱”,側面反映了這一制度對民生的影響。
“官耗”本質是古代農業社會賦稅制度中的附加稅,體現了稅收名目與實際剝削之間的矛盾。其存在加劇了農民負擔,成為封建社會賦稅問題的縮影。
官耗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為************、官員浪費公款、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它的拆分部首是官(guān)和耗(hào),它們分别是“宀”和“毛”的組合字。宀表示建築物或住宅的意思,而毛則表示磨損或消耗的意思。
官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在古代,一些官員為了追求權力和財富,常常************,浪費公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因此,官耗這個詞就用來形容這種官員的行為。
在繁體中文中,官耗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官耗的字形略有不同。官字在古代常常寫成“㕘”,而耗字則寫成“耉”。這兩個字的結構和現代漢字相比更為複雜,但含義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官耗的例句:
一些與官耗相關的詞語包括貪污、腐敗、浪費等。
與官耗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廉潔、勤儉、廉政等。
總之,官耗是指官員為了個人利益而************,浪費公款的行為,它是一個貶義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腐敗的官員。維護廉潔政府、反對官耗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