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耗的意思、官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耗的解釋

舊時征收田賦,于正額之外加收若幹,名義上是彌補耗損,稱官耗。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一》:“故一畝之賦,自三鬥起科,至於七鬥,七鬥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計其一歲之穫,不過一石,盡輸於官,然且不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方規定或認可的損耗額度,尤其在賦稅征收、物資轉運等官方經濟活動中,用于核算因自然或管理因素造成的合理損耗。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曆史應用角度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官耗”指官府在征收錢糧、物資時,預先核定并允許的損耗部分。

“官”即官方、公家;“耗”指消耗、虧損。合稱即官方承認的合理損耗額度,旨在平衡實際運作中的自然減損(如糧食風幹、運輸散失)。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曆史制度背景

在明清賦稅制度中,“官耗”常與“火耗”“漕耗”等概念關聯:

  1. 火耗:地方官府将征收的碎銀熔鑄為官銀時産生的損耗,額外向納稅人加征填補。
  2. 漕耗:漕糧運輸中因潮濕、鼠雀啃食等損耗的補償性加征。

    “官耗”作為統稱,涵蓋此類官方許可的附加征收項目,本質是轉嫁行政成本至民衆的制度設計。

    來源: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三、應用領域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兩類場景:

  1. 賦稅征收:如田賦征收時允許的糧食損耗率(例:每石米加征一升作為“鼠雀耗”)。
  2. 物資調運:官鹽運輸、倉儲物資保管中核定的損耗标準。

    來源:韋慶遠《明清史辨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四、相關概念辨析

需區别于“私耗”(官吏私自加征的苛捐雜稅):“官耗”雖加重民衆負擔,但具有制度合法性,而“私耗”屬貪腐行為。清代雍正時期推行“火耗歸公”,即試圖将“官耗”規範化、透明化。

來源:《清史稿·食貨志》

五、現代意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官耗”可引申指公共事務中因制度性因素導緻的資源損耗,如行政流程冗餘造成的財政浪費,但此用法屬比喻義,非詞典規範釋義。

來源:周振鶴《中國曆史政治地理十六講》(中華書局)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鍊接(供深度查閱):

  1. 《漢語大詞典》“耗”字條:http://www.hydcd.com/cd/htm13/208051.htm
  2. 陳鋒《清代財政史》: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99656/
  3. 《清史稿·食貨志》原文: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19335

網絡擴展解釋

“官耗”是古代中國田賦制度中的一種附加稅項,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官耗”指舊時官府在征收田賦時,于正稅額度之外額外加收的部分,名義上是為了彌補糧食運輸、存儲等環節的損耗,實際成為變相增加稅收的手段。

曆史背景與特點

  1. 加收比例與負擔
    據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記載,一畝田賦稅從三鬥起征,最高可達七鬥,加上“官耗”和“私增”(地方私自加征),農民全年收成甚至不足以繳納賦稅。

  2. 名義與實際用途
    雖以“彌補損耗”為名,但實際常被用于填補官府行政開支或中飽私囊,成為農民額外負擔。

文學記載

宋代詩人米芾、韓淲等曾在詩句中提及“官耗”,如“鼠雀真官耗,龍蛇與衆俱”,側面反映了這一制度對民生的影響。

“官耗”本質是古代農業社會賦稅制度中的附加稅,體現了稅收名目與實際剝削之間的矛盾。其存在加劇了農民負擔,成為封建社會賦稅問題的縮影。

别人正在浏覽...

艾虎寶圭兵丁柀子撥火棍參謀長蟬冕馳惶馳檄傳貂戳穿從閑單然道職堤遏躲清閑蕃條鳳毫改顔犵豬貢牋官僮含德緩急相濟揮遜積安箋表角距加上局迹鈞陶窭薮誇講老派零光片羽柳嬌花媚慮恐莽古歹溟色眯萋惱懊撓頭你儜錢義窮鳥投人瓊枝班棄若敝屣拳王絨繡如臨深谷神體身微力薄疏林鼠壤黍铢天台宗停涵婉妗相讓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