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刀劃面。古代 匈奴 、 回鹘 等族遇大憂大喪,則劃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誠心和決心。《東觀漢記·耿秉傳》:“ 南單于 舉國發喪,剺面流血。” 唐 杜甫 《哀王孫》詩:“ 花門 剺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章炳麟 《社會通诠商兌》:“雖於主權之既復,而猶當剺面事刃,尋仇無已,以效 河湟 羌 族之所為乎?”
剺面是我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特有的喪葬習俗,指用刀刃劃破面部以示哀悼的行為。該詞由"剺"(lí)和"面"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解釋"剺"為"劃開、割破"之意,其字形從"刀"部,本義即以利器割物[參考1]。
具體釋義:
詞源學特征
據《說文解字注》考據,"剺"為會意字,篆文作"",上部象人面形,下部從刀,整體構形直觀展現以刀刻面之意。這種自殘式哀悼方式多見于匈奴、突厥等少數民族[參考2]。
曆史文獻記載
《後漢書·耿弇傳》記載匈奴葬俗:"死者,停屍于帳,子孫及親屬男女各殺牛馬,陳于帳前,以刀剺面,血淚交流,七度乃止。"《周書·突厥傳》亦載:"葬訖,于墓所立石建标,率性多殺,以刀剺面,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參考3]
文化人類學解析
中央民族大學民俗研究所研究顯示,剺面習俗包含三重文化内涵:通過肉體痛苦表達哀思強度、以鮮血象征生命延續、面部創痕作為身份認同标記。這種儀軌在9世紀後逐漸被焚燒冥器等替代形式取代[參考4]。
語言流變考據
唐代李颀《聽董大彈胡笳聲》"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中暗含剺面意象,說明該習俗在中原文化中的文學化轉譯過程[參考5]。
參考資料:
[參考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參考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DB/OL]. 國學大師網, 2023.
[參考3] 範晔. 後漢書[M]. 中華書局, 1965.
[參考4] 中國民族宗教網. 北方遊牧民族喪葬習俗研究[EB/OL]. 2022.
[參考5] 全唐詩數據庫[DB/O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4.
“剺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特定曆史背景或文獻中的用法相關。根據現有資料和語義分析,該詞可作如下解釋:
基本含義
“剺”讀作lí,意為用刀劃割。“剺面”即指以刀刃劃破面部 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古代可能涉及多種場景:
文化關聯
在部分少數民族習俗中,“剺面”與身份标記或宗教儀式相關。例如遼代契丹人可能有類似習俗,作為部落标識或成人禮的一部分。
若有具體文獻出處或語境,可進一步分析其引申義或象征意義。
白毳百拙千丑不遑不遂倡酬察色成象充勇崔四入痤疽大不過雕蚶镂蛤凡草芳春節飯含忿疾謌讴慣竊古慤鼓吻旱幹含冤受屈好高務遠和贽黃腰宦家緩慢火囤交切家生子畸變鹫嶽鍊度廪收龍斷之登鹿菲秒針暖袖凄飈氣禀奇鸧起福人言可畏神龜私賄絲行擡揲檀溪歎羨讨攝他傷挺直痛打通亮王實甫宛丘嵬嵬委委佗佗五音六律象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