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蝌蚪書。 明 楊慎 《禹碑歌》:“龍畫傍分結構古,螺書匾刻戈鋒銛。” 清 陶澂 《泛舟經嶽陽長沙效西昆體》詩:“舊寺銷亡今幾年,螺書祕記鴻濛篇。”參見“ 蝌蚪書 ”。
“螺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螺書”即“蝌蚪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篆書字體,因形似蝌蚪而得名。這種字體筆畫頭粗尾細,狀如蝌蚪,多見于先秦時期的竹簡或石刻文字中。例如明代楊慎的詩句“螺書匾刻戈鋒銛”便描述了其獨特的筆畫形态。
引申義
“螺書”也可比喻内容繁雜、晦澀難懂的書籍或文章。這一含義源于螺蛳殼内螺旋狀的紋理,借指文字繁瑣、難以理解的特點。例如清代陶澄的詩句“螺書秘記鴻濛篇”中,即暗含對深奧文獻的形容。
“螺書”既有具體的曆史文字指向,也有抽象的語言表達功能,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
《螺書》是指一本以螺旋形狀裝訂的書籍,因其形狀而得名。它采用特殊的裝訂方式,使得讀者可以像打開日記本一樣翻閱内容,非常便于閱讀和攜帶。
《螺書》由“蟲”、“幾”、“曲”、“の”四個部首組成。筆畫數量為15畫。
《螺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漢字書寫方式中,它是一種獨特的書籍裝訂形式。在古代,由于紙張和印刷技術的限制,書籍的裝訂形式多種多樣,螺旋裝訂方式正是其中一種。
《螺書》的繁體字為「蠃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螺書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螺書》中的“蟲”字使用了古代的寫法,右側的鈎鈎向上彎曲。而“の”字與現代一緻。
他在書架上發現一本形狀獨特的《螺書》,立刻被吸引住,打開後發現裡面是一部珍貴的古籍。
螺形、螺旋、螺絲、螺釘、螺母
螺紋、螺旋
平裝書、膠裝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