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坰牧的意思、坰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坰牧的解釋

猶坰外。亦指牧場。《後漢書·班固傳下》:“若乃嘉穀靈草,奇獸神禽,應圖合諜,窮祥極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犖乎方州,羨溢乎要荒。” 李賢 注:“坰牧,郊野也。”按,《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 漢 陳琳 《為曹洪與世子書》:“夫騄驥垂耳於坰牧,鴻雀戢翼於污池。”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若遂引而寘之於内,是猶畏盜賊之欲得財,而導之於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開之以坰牧,天下無此理也。” 明 歸有光 《馬政議》:“蓋修茶馬,而渥窪之産至矣;弛草地,而坰牧之息繁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坰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文獻使用兩方面綜合分析:

  1. 詞義解析:

    • “坰”(jiōng):原指郊野或遠地,如《詩經·魯頌·駉》中“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描述馬匹在郊外放牧的情景。
    • “牧”:本義為放養牲畜,甲骨文字形從“牛”和“攴”(手持棍棒),表示驅趕牛羊的動作,後引申為管理、統治,如《荀子》中“牧基賢者思”指治理國家。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坰牧”指在郊野或遠地放牧的行為,也可代指牧場本身。
  2. 文獻用例:

    • 唐代王起《萬年縣試金馬式賦》用“頌駉牧”比喻以馬為象征的治理之道。
    • 近代章炳麟《封建考》提到“駉牧不治”描述邊疆牧場管理不善的現象。
  3. 注意點:

    • 該詞在古籍中多作“駉牧”,因“駉”“坰”古音相近可通假,現代漢語中“坰”更常用。
    • 屬于生僻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字詞演變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牧”的會意解析,或查閱《詩經》中“坰”的原始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坰牧

坰牧是一種漢字詞語,意思是放牧、放牧場地。

拆分部首: 坰(土)+ 牧(牛)。

筆畫:坰牧共12畫。

來源:坰牧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形容人們将牲畜放到草原或山坡上吃草喝水的行為。

繁體:坰牧。

古時候漢字寫法:坰牧。

例句:他們在坰牧中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組詞:牧場、牧羊人、牧草、放牧。

近義詞:放牧、放養。

反義詞:飼養、圈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