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士的意思、武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士的解釋

(1) [warrior]∶習武的人;勇士

(2) [samurai]∶日本封建時代大領主的軍事侍從,實行騎士時代武士道的禮教,準許佩帶兩把劍,對平民操有生殺大權

(3) [palace guards]∶宮庭守衛

(4) [man of prowess]∶勇力過人的人

(5) [sol***r]∶兵士

詳細解釋

(1).有勇力的人。《墨子·備梯》:“攻備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為之奈何。”《莊子·人間世》:“上徵武士,則 支離 攘臂而遊於其間。”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一折:“俺 漢王 自亭長出身,起兵 豐 沛 ,隻重武士,不貴文臣。” 蔣光慈 《勞動的武士》詩:“我敬愛的勞動的武士啊!你是英雄的,而且是忠誠的。”

(2).指宮廷衛士。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力士、武士固近侍傍。”

(3).即武卒。《史記·蘇秦列傳》:“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參見“ 武卒 ”。

(4).中世紀 歐洲 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騎士。 魯迅 《準風月談·黃6*禍》:“他( 德 皇 威廉 )還畫了一幅圖,是一個 羅馬 裝束的武士,在抵禦着由東方西來的一個人。”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武士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武士”一詞在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下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中文語境下的廣義解釋

  1. 習武之人或勇士
    指具備勇力或武藝的人,如《莊子》中提到的“支離攘臂”之士,代表敢于抗争的勇者。
    例:古代宮廷侍衛、民間武術高手均屬此類。

  2. 士兵或軍人
    泛指軍事人員,如《墨子·備梯》中提到的守城武士。

二、日本曆史中的特殊含義

  1. 起源與階級屬性
    日本武士起源于平安時代(794-1185年),最初是地方豪族的私人武裝,負責保衛領地。10世紀後逐漸成為特權軍事貴族階層。
    關鍵事件:鐮倉幕府(1185年)标志着武士階層正式掌握政權。

  2. 社會地位與武士道

    • 江戶時代頂峰:武士位居四民等級之首,享有“切舍禦免”等特權,遵循以忠誠、榮譽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
    • 文化影響:武士道融合儒家思想,強調忠君、克己、重義輕生,深刻影響日本社會價值觀。
  3. 衰落與消亡
    明治維新(1868年)後,日本推行現代化改革,廢除封建制度。1876年頒布“廢刀令”,武士階層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三、其他語境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有時也被譯為武士,但與中國、日本的内涵有本質差異。


中文的“武士”側重勇武特質,而日本武士是特定曆史産物,兼具軍事、政治和文化屬性。若需進一步了解日本武士的起源學說(如國衙軍制論、功能論等),可參考相關曆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士的意思

《武士》一詞源自日語,是指古代日本的士兵、戰士。武士在日本的封建社會中擔任着軍事和政治權力的角色,屬于武家階級的成員。他們以勇猛、武藝高強和忠誠于主君而聞名。

武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武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武(戈)和士(土)。它以獨體字的形式出現,總共有7個筆畫。

武士的來源

《武士》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日本平安時期。當時,士族們開始将自己作為武人和戰士的身份來定義。他們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領主以及領土,同時也維持了日本封建社會中的秩序和穩定。

武士的繁體

《武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武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武士」可以使用「武人」或者「戍人」來表達。這些字在形狀和音讀上與現代的「武士」相似,都強調了士兵或戰士的身份。

武士的例句

1. 他的勇敢行為使他被譽為一位真正的武士。
2. 這個國家的曆史上有很多偉大的武士。

武士的組詞

1. 武士道(bushido):指武士的道德準則和生活方式。
2. 武士精神(bushi jingshen):指武士所具備的勇敢、忠誠和奉獻的精神品質。
3. 武士風格(bushi fengge):指具有武士特征和特點的風格。
4. 武士階級(bushi jieji):指封建社會中的武家階級。

武士的近義詞

1. 武者(busha):指日本古代的戰士。
2. 勇士(yongshi):指勇敢的戰士或戰鬥者。

武士的反義詞

1. 文人(wenren):指以文化和文學為主的知識分子。
2. 平民(pingmin):指不屬于統治階級或貴族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