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疏朗放誕。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司馬太傅 為二 王 目曰:‘ 孝伯 亭亭直上, 阿大 羅羅清疎。’” 劉孝标 注:“ 恭 ,正亮沉烈; 忱 ,通朗誕放。”
(2).謂疏朗清晰。 清 朱彜尊 《疏影·黃梅花》詞:“橫斜滿院,見蜂鬚亂疊,鶯羽新剪,冷綴苔枝,疎影羅羅。”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章:“大綱細目,羅羅清疏,可說對于文體的辨析,基本上确定了基礎了。”
(3).傳說的獸名。《山海經·海外北經》:“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 袁珂 校注引 吳任臣 曰:“《駢雅》曰:‘青虎謂之羅羅。’今 雲南 蠻人呼虎亦為羅羅,見《天中記》。”
(4).鳥名。《山海經·西山經》:“西三百五十裡,曰 萊山 ,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 郭璞 注:“羅羅之鳥,所未詳也。”
(5).彜族的舊稱。 元 代在今 四川 西昌 地區及 大涼山 一帶設立“羅羅斯宣慰司”。
“羅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和曆史背景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疏朗放誕
指性格灑脫、不拘小節,或形容文風簡潔明快。
傳說中的獸名與鳥名
彜族的舊稱
“羅”的本義延伸
“羅”原指捕鳥的網(如“羅網”),後引申為搜集、招緻等動詞含義,可能與“羅羅”作為鳥獸名的來源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世說新語》《山海經》及元代地方志等資料。
羅羅(luō luō)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個詞既可以作為名詞,表示一種纖細的絲質或紡織品;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将絲織物剝離成絲線。此外,羅羅還可以作為形容詞,表示絲織物質地細膩柔軟。
羅羅的部首是纟(紅色絲)。它的總筆畫數為23畫,其中第一個字“羅”有15畫,第二個字“羅”有8畫。
羅羅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它的字形是從纟和左側的兩個古文合形成的。在繁體字中,羅羅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研究,一些古代文獻中羅羅的寫法為“罒罒”或“⺟⺟”。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字形演變和變體較多,而現代漢字則經過了統一化的标準化處理。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羅羅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
與羅羅相關的組詞有:羅帶、羅綢、羅绮、羅文。
與羅羅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紡綢、紗絲、絮絮。
與羅羅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考慮:粗糙、粗布、粗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