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世俗事務的煩惱。《無量壽經》卷上:“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南朝 梁 蕭統 《同泰僧正講》詩:“何因動飛轡,暫使塵勞輕。” 明 李贽 《複陶石篑書》:“此*********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有境相應行心,有非境不相應行心;若廣分别言,則有八萬四千塵勞,皆起一心。”
(2).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 前蜀 李珣 《漁父歌》之三:“終日醉,絶塵勞,曾見 錢塘 八月濤。” 宋 秦觀 《滿庭芳》詞之二:“飲罷不妨醉卧,塵勞事、有誰聽。” 郭沫若 《<屈原>與<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樣從 香港 回來的,在極端的險厄之後,塵勞未定,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
“塵勞”是一個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在佛教語境中,“塵勞”指世俗事務引發的煩惱,根源在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心性的幹擾。如《無量壽經》提到“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即通過修行擺脫煩惱。宗密在《圓覺經疏鈔》中解釋為:六塵境界使心勞倦,煩惱如塵垢般污染清淨心性。例如《楞嚴經》中“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生動描繪了妄念與煩惱的關聯。
泛指現實中的身心疲憊,包括:
該詞常被用于詩詞營造超脫意境,如“四面鳥語啁啾……令人忘卻紅塵勞苦”,或“我有仙心一顆,久被塵勞封鎖”,均通過對比凸顯對世俗紛擾的疏離感。
提示:若需了解佛教“六塵”與修行的具體關聯,可參考《俗語佛源》等典籍。
塵勞指的是塵埃彌漫和勞累繁忙的狀态。
塵勞的部首是屍(屍旁),由5畫構成。
《塵勞》一詞的發展源自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禦人必塵勞,請務窮也。”這裡的“塵勞”指的是為人所煩擾、辛勞疲乏。
塵勞的繁體字為塵勞。
在古代,塵勞的寫法稍有不同,以漢代金文為例,寫作“塵勞”。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從事高強度工作的人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滿身塵勞。
塵勞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塵勞塵嚣、塵勞世俗、塵勞辛苦等。
勞累、疲憊、辛勞、繁忙
安泰、輕松、悠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