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縮恧的意思、縮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縮恧的解釋

謂畏縮而慚愧。 唐 柳宗元 《乞巧文》:“叩稽匍匐,言語譎詭;令臣縮恧,彼則大喜。” 清 錢謙益 《陳孟孺七十序》:“﹝餘﹞浸淫二十年,始自悔其少作,盡抹去之,以庶幾求當於作者之旨,字鉥句劌,縮恧不能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縮恧(suō n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屬于古語或書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因羞愧、畏懼或理虧而退縮、畏縮不前,常伴隨神情或行為上的局促不安。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結構及文獻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語義

  1. 羞愧畏縮

    指因内心羞愧、自覺理虧或膽怯而表現出的退縮狀态。

    《漢語大詞典》 釋為:“羞愧畏縮。” 如《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縮恧,不敢對。” 描述李光弼因理虧而神情畏縮,不敢應答。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行為拘謹,不敢向前

    強調因心理壓力導緻行動上的遲疑與退縮。

    《辭源》 注:“恧,慚也。縮恧謂因慚愧而退縮。” 如清代文獻《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甯采臣縮恧逡巡”,刻畫人物因恐懼而逡巡不前之态。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字源結構與構詞邏輯

  1. “縮”:本義為收縮、退卻(《說文解字》:“縮,亂也。從糸,宿聲”),引申為因恐懼或羞愧而退縮。
  2. “恧”:從“心”從“而”,《說文》釋為“慚也”,即内心羞愧(《說文解字注》:“恧,慚也。從心,而聲”)。

    二字複合後,“縮”表行為退縮,“恧”表心理羞愧,共同構成“因羞愧而行為畏縮”的并列式複合詞。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三、文獻用例與語境分析

  1. 史書中的行為描寫

    《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縮恧,不敢對。” 生動刻畫将領因戰術失誤遭責問時的羞愧退縮之态,凸顯人物心理活動。

    (來源:《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文學作品中的神态刻畫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甯采臣縮恧逡巡,若無所容。” 通過“縮恧”強化主角面對鬼魅時的恐懼與窘迫,增強叙事張力。

    (來源:《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

  3. 古代注疏的釋義佐證

    《漢書·王莽傳》顔師古注引晉灼曰:“恧,慚也。” 印證“恧”的核心義為羞愧,與“縮”結合後更突出行為與心理的聯動。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縮恧”已被“畏縮”“羞愧”“局促”等詞替代,僅見于方言或特定書面語(如曆史小說、學術文獻)。需注意其與“瑟縮”(因寒冷發抖)、“踧踖”(恭敬不安)等近義詞的語義差異:“縮恧”專指因羞愧産生的退縮,情感指向明确。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 許慎(撰),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蒲松齡. 《聊齋志異》[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6.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7. 李榮(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網絡擴展解釋

“縮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語境與用例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文,例如清代錢謙益在《陳孟孺七十序》中寫道:“字鉥句劌,縮恧不能出”,描述因自慚形穢而不敢表達的狀态。

相關詞彙

近義詞可參考“畏葸不前”“逡巡畏縮”等表達膽怯羞愧的成語,反義詞則如“泰然自若”“落落大方”。

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縮恧”,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口語化的說法如“畏畏縮縮”“羞于啟齒”等會更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

埃煤傲視白地文擺站便閉變貫並育鹁鴿裁決財星常準剗穢讒殺程朱之學殂殒打掕掙缸盆告天根柢光備關口花顔混穢江信兼聽竟案警絶祭式句脈聚頭凱康寬靜琅孉略等靈保麟閣像率濱毛蟲祖迷離惝恍麋鹿性你懑暖冬排鄰刨除裒責青精稻曲不離口然犀入官師伯收數衰穨送客貪青啼明雞涕滂童稂彤銮頭役烏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