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畏縮而慚愧。 唐 柳宗元 《乞巧文》:“叩稽匍匐,言語譎詭;令臣縮恧,彼則大喜。” 清 錢謙益 《陳孟孺七十序》:“﹝餘﹞浸淫二十年,始自悔其少作,盡抹去之,以庶幾求當於作者之旨,字鉥句劌,縮恧不能出。”
“縮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文,例如清代錢謙益在《陳孟孺七十序》中寫道:“字鉥句劌,縮恧不能出”,描述因自慚形穢而不敢表達的狀态。
近義詞可參考“畏葸不前”“逡巡畏縮”等表達膽怯羞愧的成語,反義詞則如“泰然自若”“落落大方”。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縮恧”,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口語化的說法如“畏畏縮縮”“羞于啟齒”等會更自然。
《縮恧》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uō nú,意為收縮、退縮的樣子。
《縮恧》拆分為“纟”和“羽”兩個部首,共計10個筆畫。
《縮恧》是古代漢字,其來源不詳。
《縮恧》的繁體字為「縮聳」。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形态請查閱古代漢字字典。
1. 他在遇到困難時總是會縮恧退縮。
2. 她勇敢地面對了挑戰,沒有縮恧的樣子。
縮進、縮短、縮減、縮影、縮小。
退縮、畏縮、膽怯、不敢。
堅定、勇敢、果敢、不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