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托疾的意思、托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托疾的解釋

[plead illness] 稱病推托

詳細解釋

借口有病。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誠節》:“知 安祿山 有異,謀出路,托疾詐死,家人載以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台省·台省之玷》:“乃言 讓 以所生母為出繼父之妾, 讓 慚,托疾去。”《三國演義》第六回:“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托疾辭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托疾(tuō jí)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指假借生病為理由來推脫某事,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婉拒或回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托”意為“假借、借口”,“疾”指“疾病”,合指以生病為托辭。

    例句: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彧托疾止壽春。”

    (荀彧借口生病停留在壽春。)

  2. 用法特征

    • 委婉避事:常見于古代官場或社交中回避責任、辭讓職位等場景。
    • 文言色彩: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表述。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借口有病。”

    引例:清代黃宗羲《柳敬亭傳》:“甯南以為相見之晚,使參機密。軍中亦不敢以說書目敬亭。甯南不知書,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設意修詞,援古證今,極力為之,甯南皆不悅。而敬亭耳剽口熟,從委巷活套中來者,無不與甯南意合。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甯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将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汝者,從道旁私語:‘此故吾侪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亡何國變,甯南死。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複上街頭理其故業。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猾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飒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闆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馬帥鎮松時,敬亭亦出入其門下,然不過以倡優遇之。” (注:此例中雖未直接出現“托疾”,但體現類似婉拒邏輯。)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托疾”詞條)。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假稱有病。”

    引證:

    《史記·春申君列傳》:“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禦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

    (注:“謝病”與“托疾”同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523頁。


三、文化背景


四、相關辨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3.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中華書局.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辭書來源,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托疾”是漢語詞彙,拼音為tuō jí,指以生病為借口推脫事務,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稱病推脫,即假借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參與某事。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謀士曾建議“托疾辭歸”以回避政治紛争。

二、用法與示例

  1. 曆史典故: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有人為躲避安祿山之亂“托疾詐死”;
  2. 文學引用:明代沈德符描述官員因羞愧“托疾去”;
  3. 現代造句:如“他托疾請辭,未出席會議”。

三、相關延伸

提示: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適用于書面或仿古表達。如需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舟之誓巴前算後卑侮卑下锛子駁映不乃羹不諧當憯遬剗卻嘲難倒景東洋大海而況二祧發繇非但豐神異彩撫今追昔浮麋寡臣關西出将,關東出相果就黉序鴻雲鴻陣花管徽班焦坑夾庾計出無聊金人捧露盤絕症舉國上下拘曲留連忘返龍藻辘轳韻落葉歸根率亮門齒冥虛毆氣牽顧親戚任能儒臣桑上寄生森锵聖略實實在在手戳水冶梳頭媽子泝端竟委聽差體識小時節小宰羊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