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裾。《禮記·深衣》:“古者深衣蓋有制度……續袵鉤邊,要縫半下。” 鄭玄 注:“鉤邊,若今曲裾也。” 清 江永 《深衣考誤》:“鉤邊,謂裳之右旁别用一幅布斜裁之,綴於右後衽之上,使鉤而前也, 漢 時謂之曲裾。蓋裳後為裾,綴於裾曲而前,故名曲裾也。所以必用鉤邊者,裳之右畔前後衽不合。若無鉤邊,則行步之際,露其後衽之裡,有鉤邊而後可用揜裳際也。”
“鈎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解釋:
本義
指古代服飾中的“曲裾”,即深衣(古代禮服)的衣襟結構設計。根據《禮記·深衣》記載,深衣需“續袵鈎邊”,即通過斜裁布料拼接衣襟,使右後衽向前彎曲,形成鈎狀邊緣,用以遮掩裳際,避免行走時露出内層衣物。
古籍依據:鄭玄注《禮記》稱“鈎邊,若今曲裾也”,清代江永《深衣考誤》進一步解釋其工藝細節。
結構特點
鈎邊需用斜裁布料縫制在右後衽,形成彎曲前襟,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是漢代曲裾袍服的典型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工藝案例,可參考《禮記·深衣》或傳統服飾研究資料。
鈎邊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鈎針或其他工具在織物的邊緣上織制成類似花邊的裝飾。它可以用于衣物、帽子、圍巾等物品上,起到裝飾作用。
鈎邊的部首是钅,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鈎邊》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編織工藝。通過在織物邊緣使用鈎針勾住線頭,再進行織制,形成了這種裝飾。在繁體字中,鈎邊的寫法為「鈎邊」。
在古代,「鈎邊」并沒有作為一個單獨的詞語出現。但是,古代的編織工藝中常用到鈎針,可以推測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她用精巧的鈎邊裝飾,讓毛衣更加漂亮。
2. 這款帽子的鈎邊設計非常精緻,顯得别緻而時尚。
編織、紡織、花邊、織物
花邊、裝飾邊、鑲邊
平邊、直邊、素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