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遣送。《宋史·神宗紀二》:“戊午,詔,所在流民願歸業者,州縣齎遣之。”
齎遣(jī qiǎ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攜帶并派遣”,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正式的委派行為。該詞由“齎”(同“赍”,意為攜帶、持送)和“遣”(派遣、差使)兩部分構成,二字組合後詞義疊加,強調攜帶特定物品或文書執行任務的複合動作。
在具體使用中,“齎遣”常出現在古代公文或史籍記載中,例如官員受命攜帶诏書、符節等信物前往他處履職,或使者奉命持禮币出使鄰國。《後漢書·窦融傳》中“融等于是召豪傑及諸太守計議,決策東向,遣長史劉鈞齎書詣阙”即屬此類用例,此處“齎遣”特指攜帶文書完成使命的行為。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退出口語系統,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外交禮儀或文獻訓诂時仍具學術價值。其近義詞“赍送”“奉遣”等雖語義相近,但“齎遣”更側重執行任務的正式性與完整性,多用于官方語境。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
“齎遣”(jī qiǎn)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赍遣”,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政術語或詞源,可參考《宋史》等曆史文獻。
白酒奔訃比并陛楯别隯蔔骨倡門徹樂陳言膚詞赤節沖慎綷粲大垂手雕服東橫蠹橫發獎方止番貨祴夏敢言光寵骨顫肉驚歸第旱石鶴操鴻醲黃埔軍官學校計不旋踵潔悫計口金鼓喧阗禁切酒娘子絕後決溜開展勘誤表朗朗上口隴頭水露天礦賣免内衙配命片語隻辭鼜鼓青氈忍虐三千使用面積首施水梭花曙影堂構攤戲橐它挽毂妄想穩操勝算五窦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