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口的意思、計口的詳細解釋
計口的解釋
計算人數。《後漢書·蔡茂傳》:“ 融 欲以為 張掖 太守,固辭不就;每所餉給,計口取足而已。” 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公既至,則計口受俸錢,委其餘於官。” 清 錢以垲 《隰州雜詩》:“人丁分上下,有丁苦無田;算緡但計口,不問陌與阡。”
詞語分解
- 計的解釋 計 (計) ì 核算:計時。計量(刵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專業解析
“計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依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
-
按人口計算;按人頭計算:
- 這是“計口”最核心的含義。“計”指計算、統計,“口”指人口、人頭。合起來表示以人口數量作為計算、分配或征收的依據。
- 例證與用法:
- 常用于分配生活必需品,如糧食、土地等。例如:“計口授田”指按人口數量分配田地;“計口給糧”指按人口數量發放糧食。
- 也用于征收賦稅或攤派勞役。例如:“計口征錢”指按人口數量征收錢款;“計口出夫”指按人口數量攤派勞役。
-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均收錄此義項,并引用了曆代文獻例證。
-
統計人口數量:
- 在這個含義下,“計口”更側重于“計”的動作本身,即對人口進行清點、統計。
- 例證與用法:
- 常用于戶籍管理、人口普查或行政統計。例如:“遣使計口”,指派遣官員去統計人口。
- 參考來源: 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和《辭源》中亦有體現,但相比第一個義項,其獨立使用的頻率相對較低,更多時候“計”和“口”的動賓關系體現在具體語境中。
“計口”的核心意義在于以人口數量作為計算或統計的基礎單位。它既可以表示依據人口數量進行計算、分配或征收(最常見),也可以表示對人口數量本身進行統計。該詞在古代經濟、賦役、土地制度等文獻中較為常見,體現了古代社會管理中人口作為重要資源或依據的特點。
參考依據(基于權威詞典釋義,無直接可引用的單一網頁鍊接):
- 釋義主要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工具書對“計口”詞條的界定和例證分析。這些工具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标準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計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計算人數”,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拼音:jì kǒu(注音:ㄐㄧˋ ㄎㄡˇ)。
- 釋義:指按人口數量進行計算,多用于分配物資、賦稅或統計管理。例如《後漢書·蔡茂傳》中提到“計口取足”,即根據人數分配物資以滿足基本需求。
2.曆史出處與用法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後漢書·蔡茂傳》,記載東漢官員蔡茂“每所饷給,計口取足”,體現按需分配的治理方式。
- 唐代應用:韓愈在《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中描述官員“計口受俸錢”,即按人口數量領取俸祿。
- 明清實例:明朝朱元璋推行“計口授田”政策,按人口分配土地以恢複經濟。
3.現代語境與擴展
- 統計口徑:現代多用于經濟或社會統計中,如“統計口徑調整”指數據計算方法的變更。
- 局限性:部分領域(如房地産)因統計口徑差異,可能導緻數據與實際存在偏差。
4.相關詞語
- 衍生詞包括“計口授田”“計口受俸”等,均強調以人口為基礎的計算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制度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經濟史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卑狹材幹陳平席出以公心麤米調鹽鼎來鍛錘笃性憤不欲生缟羽光顯固讓鼓柝寒晚紅旗招展阛闾滑托回廊家累記動驚屹酒仙急躁駒駒钜儒靠常爛額雷氣連坐臨界厲音馬來西亞曼陀林面谀眇茫木孫内面弄神弄鬼帡天極地品竹調絃千指圻郊青澗肉裡眼如操左券勝覽市門稅視綫肅澄檀桓桃夭新婦跳機蹄蹶玩味渥洽陷将消路屓赑邪戞